今天看啥  ›  专栏  ›  彼岸晓吾_5c83

石评梅和她的散文集

彼岸晓吾_5c83  · 简书  ·  · 2018-01-15 06:47
才女石评梅

01

民国时期,天公抖擞,大地苏醒。五四运动的惊雷,炸醒了沉睡中的才女,谁持彩练当空舞?萧红、石评梅、张爱玲和吕碧城“民国四大才女”横空出世。

今天要介绍的主要人物是石评梅。有人说,她是近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的一位。一朵烟花冲天,把夜空瞬间照亮,随后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了。

石评梅的父亲是清末的举人,宝贝女儿一出生,DNA里就塞满了父亲的四书五经,咿呀学语时,就能出口成章,且押韵着风花雪夜,深得父母双亲的宠爱。

当她到了太原女子学校时,因为才华横溢,很快便成为当地的网红小姐姐。阎锡山听闻便和老婆嘀咕,想把这个才女收到家中做儿媳妇,如意算盘还没打完,才女就参加了学潮,因提倡新思维的火爆行动被学校开除,老闫出了一身冷汗后心想,幸亏及早发现,不然把女版孙悟空娶回家里就要出大事啦!

举人父亲爱女儿,从来不责怪她,即使他烦躁起来面有菜色,只要女儿顺嘴吐出一首诗来,父亲就会立刻变得笑意融融神采奕奕,顷刻间旧貌换新颜。

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她很快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铁杆闺蜜,陆晶清和卢隐。(这位卢隐在后面的系列里将会有详细介绍)

现在我们看看高君宇以及他的朋友圈,照片显示,他是一个目光坚毅的有志青年,共产主义小组首批成员,和李大钊往来密切,曾经帮着周恩来和邓颖超暗中传书,由此可知,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一定会是功成名就的高端人士。

在未见才女之前,高君宇就对石评梅的才华有所耳闻,到北京后,看到她在报刊上发表的诗歌和散文就更是钦佩不已,不知不觉中成了她的铁粉。那个年代和今天有些相似,热血青年都喜爱文学,因此,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为非常重要的人生名片。


山西同乡会上,热血青年们聚在一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高君宇在聚会上讲了“五四运动的意义”这在石评梅听来简直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句敲醒梦中人。

当时的石评梅正被吴天放追得晕头转向,一只脚已经掉入了爱情的湖中。高君宇虽有相识恨晚之感,但还是强行压下了爱慕之意,仅在远处用书信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关心。

举人父亲放心不下小女独自来京读书,他到处托人打听,希望能找到一个同乡对小女多加关照,结果找来的便是这位叫吴天放的记者。因为这件事,后来老父亲的肠子都悔清了!

在返京的路上,颜值出众的风流才子嘘寒问暖,十分周到,博得了才女最初的好感。

后来的接触中,吴天放更是竭尽全力,将古今文豪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的同时还不忘了摇头晃脑,颇像一个古代私塾。娴熟的撩妹技巧,让心思简单的傻白甜女生很快产生了崇拜之情。

于是,第一次恋爱的学生妹对两个闺蜜放出狠话,“要嫁就嫁吴天放,终身不嫁第二人。”

这天晚上,刚下过春雨,空气温柔湿润。这种天气让石评梅灵机一动,以前都是吴天放前来找她,今天自己去给他一个惊喜,然后,俩人再来个月下散步。

她来到吴天放住的公寓,这是她第一主动来找他,小心脏紧张得乱跳不止,刚好迎面出来一个顽童,“姐姐,你找谁?”“我找吴天放。” “爸爸,有人找。”

“爸爸?”纳闷中,吴天放穿着家居服出现了,后面还跟着一个女人。这女人也穿着家居服,头发烫成了鸟巢,一看就不是路人甲。

此情此景,傻子都会一目了然。

石评梅转身跑掉。扎心啦!她跑回宿舍便开始痛哭,一边哭一边恨恨地拍打着自己的脑壳,连声喊到“还能比这更蠢吗?宝宝原来不孤单,自古才女遇人渣!读了那么多遍李师师,杜十娘,今天竟然扎扎实实地演了一回女主角。”哭过之后,她便想,女人恋爱时一定会脑袋进水,竟然这么久都没发现他是个撩妹老司机。

到底是读书人,更是新女性,这件事让她爆发了小宇宙,在本子上记下了自己的誓言:“我绝不再恋爱,绝不结婚!今生今世抱独身主义!我可以和任何青年来往,但绝不再爱。”

从此,她仿佛变了一个人,顽石一块,上面刻着梅花一朵,宛如山洞修成归来,身上金光闪闪的女侠。

02

那以后,高君宇常邀石评梅到陶然亭去听关于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的演讲,希望能帮她走出失恋的阴影,勇敢地找到人生的方向。

吴天放不甘心,又回来找石评梅,站在那里一副很无辜的样子。石评梅看见他那副嘴脸,就感觉恶心,仿佛喝汤时喝出来一只苍蝇,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站在吴天放的角度看,二十年代的旧中国,很多人结了婚,仍在外面撩妹,到手了就娶为小妾。但是他追错了人,石评梅是新女性,一心想砸碎的就是旧锁链,渣男还以为自己是皇帝明太祖呢!

一看追不回来了,吴天放就直接在报纸上攻击石评梅,丑陋的嘴脸和胡兰成很有一拼。

一天傍晚,风雨拍窗,毕业留校任教的石评梅正在读书。一封信到了,打开一看,里面掉出一片红叶,上面有两句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落款是高君宇。

这封信,再次打乱了石评梅的一江春水。

一方面,他很欣赏高君宇,敬佩他的勇敢和坚强,但她不敢冒然接受这份感情,她不想再次成为一个冷笑话。另一方面,她的狠话已经传遍校园,她不能总是一次次给自己打脸。

窗外的风声雨声都压不过她的心声,最后,她毅然决然地回了信:“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才女以为自己拒绝了求爱信就可以风平浪静了,但是,她的心反而揪起千千结。她病倒了,患了猩红热。没想到石评梅这一病,就躺了四十多天,这给了高君宇前来探望石评梅的机会。

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梅窠”忽然来了个乔装打扮的高君宇,他因躲避军阀的追捕,连夜赶到这里和他眷恋日久的石评梅告别。她从高热中醒来,看见高君宇跪在她的床边,见她醒了,他将一大颗热泪重重地滴落在她的手臂上。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直以来,高君宇都不明白石评梅的玻璃心,是吴天放阴毒未除?还是自己没有摆脱包办婚姻的束缚、根本没有追求石评梅的权力? 这一趟南下,高君宇决定回家彻底解决掉包办婚姻的事情,归来后再以自由之身向石评梅捧出这颗心。

这一夜,两个人就这样默默地坐着。只听见呼啸庄园的狂风暴雨无休无止地肆虐,高君宇离去的那一刻终于到来,心中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简单的“珍重”。

03

高君宇包办婚姻的妻子叫李寒心,你说爹妈这名字起的,果然很快就让她寒了心,高君宇苦口婆心讲清道理,就和她解除了包办婚姻,让她娘家人前来把她领走了。看着这个叫寒心的女人离去,高君宇心里很不是滋味,女人毕竟帮着父母辛苦操劳了这么久,是自己耽误了人家十年。

他赶到上海时,给石评梅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她自己终于摆脱了老式婚姻的束缚,现在已经是一个自由身了。但石评梅高兴不起来,她觉得是自己害了这个女人。而此时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高君宇随时处在被通缉逮捕的危险之中,他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石评梅无法再拒绝他,她便把收到的象牙戒指戴在了手上,从此,两颗心终于心心相印。

再说这个秀才父亲,爱女心切,又怕她再走弯路,已经帮她物色好了一个乘龙快婿,叫高长虹,取气贯长虹之意,看来父女俩和高家庄的人彪上了,马家河的绝对不会考虑。看看人家石评梅的朋友圈,便知道什么叫高端大气上档次了,这位准女婿也是一位文学才子,曾经和鲁迅先生打过笔仗,引起过不小的波澜,敢撕鲁迅的人想来也不会是一只菜鸟。

但是,父亲怎能犟过女儿,最后,也只好听之任之。

世事弄人,得到爱情后的高君宇身体日益消瘦,在那个时候,肺病是很难治的顽疾。他终于住院了,这次石评梅前去看他,看着他仍在熟睡,便悄悄滴留下纸条:“当梅香唤醒你的时候,我曾在你的梦中来过。”

高君宇的身体稍微好些了,俩人来到陶然亭,想起以前的日子不禁感慨,具有诗人气质的他便脱口说道,我很喜欢这个地方,背靠山丘,面向湖泊,将来我死了,能埋在这里就好了。或许敏感的他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或者,年轻的他只是开了一句玩笑,但是,两个月后,他真的被埋在了那里。


高君宇的诗词

这天下午,高君宇突然腹痛加剧,到医院后,得知是患了急性盲肠炎并且穿孔。当时的协和医院也没能抢救回这个年轻的生命,那一年,他29岁。

石评梅几度昏厥,守着遗体不肯离去。追悼会上,人们看见她在挽联上写着“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三年后的一天,她感觉头痛欲裂,但还是坚持着去给学生们上课了,几天后,病情加剧,到医院时即开始昏迷,被确诊为脑膜炎。她到底是追着他去了,这一年,石评梅26岁。

他们被一起埋葬在陶然亭,夕阳西下的时候,一层金光洒在墓碑上,他们二人在此长眠。

她的好闺蜜卢隐写出了她的故事“象牙戒指”,她的散文作品也随之出版了。

《石评梅散文》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好书。

读过本书的人们都被这个弱小的女子所感动,身处枪林弹雨动荡的时局却能保持笔锋不乱,头脑清晰,遇一分坚贞而伟大的爱情依然故我,洁身自好,虽然表面看有些无情,但此时无情却有情,宁可冷酷,也不愿欺骗。

她在散文里写道自己的父亲:“我生平认为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我有思想新颖的父亲。他今年七十二岁了,但他的时代思想革命精神都不减于我们青年人。所以我能得今日这样的生活,都是了解我认识我相信我的父亲之赏赐。”

《妇女周刊》发刊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才女的文才和犀利的笔锋:“我们积久的血泪,应该滴在地球上,激起同情。相信我们的‘力’可以粉碎桎梏!相信我们的‘热’可以焚毁网罟!数千年饮鸠如醴的痛苦,我们去诉述此后永久的新生,我们去创造。粉碎偏枯的道德;脱弃礼教的束缚;发挥艺术的天才;拯救沉溺的弱者;大胆在荆棘黑暗的途中燃着这星星光焰,去觅东方的白采,黎明的曙辉。”

读完这段文字,是否感觉她是女版鲁迅,笔风之犀利,在当时无人可比!

她的作品至今仍拥有众多粉丝,是因为她人品的光辉和杰出的文学天赋。

只有读过了她的散文,才能对她的故事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扑捉到她精神的真髓。

杰出的女作家们是灿烂星空中耀眼的星星,在写作秘笈杂货铺里,我将慢慢写出一系列女作家精彩故事介绍给大家。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