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知更谈

英国式驾车与“中国式过马路”

知更谈  · 简书  ·  · 2017-12-06 09:25

无论从国内的哪个城市来到这儿,你都会觉得伦敦的路很窄,非常之窄。两辆车并行,险些就要脸贴脸;双层巴士拐个弯,分分钟要冲上便道的节奏。如果你坐在双层巴士上层的第一排,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一定会错以为车已经骑上了路牙儿。

路是否真窄,我实在好奇,甚至专门去查了资料:在英国,一般道路行车道宽度差不多3米。果然窄,能比国内窄出半米来(国内一般道路宽3.50米,主干道和高速公路车道宽度3.75米),而到路口处,车道会变的更窄,往往刚够转弯。路建成这样的原因,一个是岛国地儿小,建筑老,道路不便拓宽,另一个目的就是强制车辆在路口减速。想必没几个人眼瞅着车道如此之窄,还一个劲狠踩油门的。如此一来,行人过街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路窄且车速不快的情况下,小剐小蹭可能常见,却也不至于要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近几年英国全境每年因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都可以保持在两千人以内。还真别说,这种牺牲速度确保安全的做法,还真是符合英国人保守的行事风格。然而英国的司机还是经验老道的,即使路窄,人多,还开不快,他们还是从容不迫的享受着四个轮子上的绅士时光;正如北京的司机,能边喝茶边驾着二十来米的“长龙”往来自如的穿梭在早高峰中。

在英国开车其实并不难,只要做到两点,就基本上可以所向无敌了:分得清左右,转的了环岛。

之前讲骑车的时候,已经说了适应道路走向对行人和骑行者的重要性,而开车上路——坐在一个更具杀伤性的四轮铁壳中,就更要时刻记得分清左右了。坐在汽车里,分清左右不光是靠左行这么简单。道路是镜像的道路,汽车也是镜像的汽车。在拉开车门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一切都是反着的。英国的汽车都是右舵。刚坐上一辆右舵车时,左手换挡,右手开门暂且不提,车开起来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向左跑偏。一个不小心左侧的后视镜很可能会擦破点皮儿。之前开左舵时,因为人坐在左侧,所以潜意识里判断的“正中央”其实是有点偏左的倾向。而在开右舵车时,如果车在你眼里看起来像是在“正中央”,那就说明你指定是偏左了。不过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慢慢适应呗!

在英国开车,另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就是转环岛。英国的环岛真是多,基本上没有哪次出行遇不上环岛。各种各样的环岛有大有小,大的和国内常见的差不多,小的小到像个凸起的井盖儿,圆呼呼的墩在小路口的正中央。作为一个驾龄不久,手有点潮的新司机,之前在国内开车时,我最憷头的就是环岛。进的车、出的车,个个油门踩的都理直气壮,弄的我总是走也不是,停也不是。每次都是硬着头皮进,凭着运气出。能从环岛里毫发无损的转出来,我都感觉自己实在是傻人有傻福,心里默默感谢老天爷的不杀之恩。所以刚在英国开车时,一听到导航报告前方有环岛,就条件反射似的手心冒汗。但慢慢发现,在英国转环岛是讲规则的,并不是凭运气:环岛内的车拥有绝对的优先权,环岛外的车必须在进环岛前停下观望,如果环岛内有车,就一定会等车出来后再驶入——不是减速,是停稳;不是抢,而是让。于是,这样的环岛,成了一个不用通电的“信号灯”,秩序是驱动它运转的动力。岛内的车转的踏实,岛外的车也等的宽心。

光是分的清左右,转得了环岛,车开起来是没问题了,可似乎还称不上是四个轮子上的绅士——在英国开车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守规矩。

英国人是最喜欢讲规矩的。喝茶有喝茶的规矩,吃饭有吃饭的规矩,什么场合穿什么衣,带什么帽儿,都有讲究。开车上路,规矩自然也是少不了。但英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并不觉得守规矩是约束,他们以守规矩为荣,有规矩就是受过教养的体现,不懂规矩礼貌的人,顶好不出来交际,免得丢人。这种思想打小就牢牢钉在他们脑子里,于是在规矩面前,没人想去耍个小聪明,抖个小机灵。英国人也是最客气的。规矩守不守得好,第一步是自觉,凭自己的羞耻心监督;第二步是公德,透过公众的眼睛监督;最后一步才是威慑,通过法规来监督。就好比最常见不过的限速摄像头。有些地方的摄像头藏着掖着,专门拍你个冷不防,而英国的限速摄像都有明显的标示,还生怕人们看不清,专门把限速照相机安排在统一的黄色盒子里,数它最显眼,老远就能看到。这样设置的目的并不是罚款,而是提醒人们看到它就自觉减速吧。所以在英国开了很多次车,即使并没有格外小心,我也从没吃过罚单。讲规矩为的是有秩序,规矩只是善意的提醒,并不是恶意的惩罚。

我不知道是用了多少年,才让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都养成了一种自觉遵守秩序的习惯,只能是由衷的佩服。别的不说,单说开车,英国路上,来往的大多是驾着四个轮子的绅士,并非抢着通行,而是抢着礼让,这让路上的一切也都变的简单顺利,驾驶感一路飙升。

城市里,黄色的网线真的起到了黄色网线的作用,即使前方是绿灯,也没有一辆车会窜上去占用;高速上,超车道就是超车道,没有超车道的时候就得乖乖的跟车。你时常会看到一辆大车引领着一长串小车慢悠悠的在国道上行驶。前车严格遵守针对大车的50英里(差不多80公里)限速,后面的大队人马也性子极好,恭顺的一个跟着一个,没一辆车按喇叭,直到遇到超车路段,后面一串儿昏昏欲睡的小车才一个个撒丫子奔走。再到更窄的乡间小路,双向单车道,远远看到对向来车,就会提前找个错车位停下,主动让对方先过。没有标示,没有交警,没有摄像头,就是这么自觉。我有时甚至觉得,这样的绅士风度变成了一种良性“竞争”。大家不是抢着通行,而是抢着让行。抄着了让行的机会,才称得上是绅士嘛!错车时,两个司机还会相互挥挥手,似乎在说:有缘千里来相会,百年修得同路行。这样的路,虽窄,却也暖。

比起轮子上的绅士,走在路上的人,就随意的多了。英国人从不以横穿马路为耻,有谁会想到,“中国式过马路”竟在英国被发扬光大了!不管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区,还是罕有车行的居民区,行人这马路过的那叫一个随意——面不改色心不跳,见缝插针。站在原地等灯的,不是外国人就是外地人。而司机也只是一再减速,按喇叭的并不那么常见。如果非要为这个现象找个理由的话,那就是因为在这里,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道路的主人永远是行人——行人的方便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在国际大都市伦敦,也少有能让汽车一路畅通的高架桥和封闭路。巨大的水泥墩会挡了行人眼前的景,堵了行人脚下的路。在英国,汽车永远让着自行车,拐弯车永远让着直行车,所有车辆永远让着行人。每个驾驶者下了车,都会是行人中的一员,所以这种礼让顺理成章,习惯成自然。英国的道路并非以车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愿你路走的踏实,车开的畅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