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凡歌s
工科女闲暇之余读读书写写字。文字温润思想,阅读启发生活,欢迎来撩!微信:qq372651123,公众号:凡歌爱读书 转载请联系授权。
今天看啥  ›  专栏  ›  凡歌s

为什么老人宁愿相信外人,也不相信亲人?

凡歌s  · 简书  ·  · 2018-09-28 08:15

晚上在家庭微信群里,刷了一遍孩子的照片,然后准备就寝。

翻着翻着发现居然所有的信息都是关于孩子的,有吃饭禁忌、上学注意事项、早教知识、孩子日常照片等等,对于家里的其他成员却没有任何嘘寒问暖,不禁有些汗颜。

什么时候我们都变成了孩子的“奴隶”了,而对其他人,心安理得的不闻不问呢。

01

小凡爷爷最近糖尿病,血糖居高不下,去医院打了半个多月的降糖针才控制稳定。

从此,爷爷变得很“听话”,谨遵医嘱,饮食少油少盐少糖少吃饭。要知道,爷爷祖籍可是广东人,平日里甜食点心不可或缺。最重要的,连戒烟这种事情,都甚至提上了日程。

我们在背后窃喜,总算有人收拾他了,知道害怕了。

而这些医嘱,我们全家老老小小曾经劝慰了不下百次,千次,但似乎都变成了“谋害”他的说辞。并被怼回:我活够了,该咋滴就咋地,不需要你们啰嗦。

可是,在医生那里,在保健品推销员那里,这些医嘱却变成了“圣经”,不容反驳。

我向周边的同事求解,居然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家里的老人们,对着老伴、儿子、媳妇们的客观立场总是对峙反驳,但是对七大姑八大姨,甚至牌友烟友们的七嘴八舌,却深信不疑。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怎样一种矛盾!

直至最近我开始了文字创造,和凡爸进行了多次深层次的思考和辩驳,才理出一丝头绪来。

平日里和凡爸都是吃饭过日子,涉及的面不广泛,吵吵闹闹的过几天就好了。

自从进行写作的“深度思考”后,跟凡爸进行观点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对立的,我也很吃惊我们的世界观居然有这么多不同。

于是,交流几次后,我觉察只要他开口,就肯定是反驳我的,导致后来看见他,我就说:你别说话,免得让我生气。结果就是他不服我,我也不服他,对方讲的任何内容都变成了错误的唠叨。

但是,我跟好友们进行深层次交流后,遇到对方的观点和我不一致时,大家都很开明,呵呵一声就完了,也能接受对方的安慰和劝解。

为什么呢?我想了想,大抵是因为对于配偶,对于亲人,我们有太多要求:你没有站在我这一边,没有被我控制,所以,即使你讲的对的也变成错的了。但是,对于朋友,我们却是包容的。

可是,我们都忘了,无论是配偶、孩子、还是长辈,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个体自由。他们要先成为人,然后才是你的亲人,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他们的个体和思想自由,想清楚这个问题后,也就不那么纠结了。

02

反观小凡爷爷和奶奶,结婚将近40年,那个年代,也不是自由恋爱的婚姻,两人的观点对立面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变成了:你说的,都是错的;别人说的,才是对的。

也难怪即使爷爷生病了,也不喜欢听对方的劝慰。而这样的对立继续衍生到了下一代、下下代。

对于我们的亲密关系之间的对立,需要怎样的努力,才能获得和解呢?

龙应台在《天才地久:给(母亲)美君的信》中感慨:

我没有当到我爸妈的朋友,我的觉悟太晚,二十三岁之后就没有跟他们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屋顶生活过。我们通常都会讲说,夫妻之间是要努力的。但是,老天啊,不是只有夫妻之间,对于你所有的亲爱的人、亲密的关系,你对你的父母、你跟你的子女,其实都是需要努力的。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需要努力。

如今,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亲密关系,不惜花费重金,求贤若渴,各种培训、各种亲子早教,不胜枚举。每次对待孩子教育如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会自责,会愧疚。但是对于长辈,对于配偶,似乎总是少了那么些耐心和智慧。

我们在父母之间的各种对立面和负作用中深受其害,然后在心里告诫自己,绝对不能重走父母的老路而继续影响我们的孩子。于是,我们与父母争吵,辩论对错和是非,甚至与父母隔离。

结果是,我们最终却都成为了自己父母那样的人。

电影《夜行动物》里有一句台词直击人心。富二代的女主背弃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执意嫁给一名落魄的作家,母亲告诫“我们最后都会变成自己母亲那样”,并预言他们的婚姻不会有好结果。

影片的结局应证了母亲的预言:女主的婚姻,因为女主的一意孤行和权力控制,以悲剧收尾。

03

小时候,我们学骑自行车,父母在后面拖着我们,然后尝试放手,父母会喊:小心前面的大树!可好巧不巧的,我们真的竟会撞上那颗大树。

面对我们的孩子和婚姻,曾经的父母及原生家庭的种种过错,就变成了那颗“大树”,我们会不停的在心里暗示:绝对不能像父母那样。

可悲的是,暗示久了,我们真的就变成那样了。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最终也会变成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那样。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原生家庭影响的束缚。真的是这样么? 绝非如此。因为庆幸的是,一切都不算晚,我们还有爱。

王尔德说:

因为爱,我们变得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聪明,比我们的实际情形更高贵;用爱,我们可以把“生命”看做一个整体;靠爱,而且只靠爱,我们就能按照理想的方式理解处于现实关系中的其他人。

学会和父母和解,用爱来接受他们所处的年代局限而造就的人格,也就是接受我们自己。有时候我们太“关注”自己了,于是我们的人格变成了负担。

结局就是面对父母和配偶,我们想要逃避,想要离开,想要忘却,甚至舍不得一句寒暄。但是在这样的逃避中,又被道德所折磨,痛苦不堪。

因为有爱,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引领,才能在面对下一代时,不再纠结于那颗“大树”,而是向着更为正确明朗的方向前进。

等我们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后,就会发现,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所以,找些时间,放弃过往,敞开心扉,多听父母唠叨唠叨,就像朋友那样。

叨完了,无论对错,一句关怀,一句寒暄也许即可化解他们内心的孤寂和不安。别等到某一天他们把保健品当饭吃、把推销员当成自己的“孩子”,你就只能哭笑不得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