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方小抡

从建构清晰的思想谈网师学习

方小抡  · 简书  ·  · 2020-01-30 20:54
图片发自简书App


Day 40

今日整理昨日授课的综述,再一次回顾了昨晚的讲义。同时,批阅作业还在进行中(263份作业,还需要充分的时间批阅)。对照着昨日讲义,对作业、预习、阅读如何建构清晰的思想有一点切身的思考。

在谈到手势教学排除了思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后,郝老师进一步指出了培养学生清晰的思想应该从何入手: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复制别人的思想,例如死记硬背一些规律、公式等等,这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在背诵之后纵然可以清晰地表达,但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建构没有完成)。

另外一种就是本书中将原来混沌的、不清晰的、充满可能性的思想逐渐明确化、清晰化、条理化。这个清晰化的过程,就是豁然开朗的过程,知识就是如此建构起来的。因此那些“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是极其有价值的。对这些内容的排除,是错误的,是不利于建构知识的。由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就是思考过程,对混沌的排除,就是对思考的排除,对探索过程的排除。”

也就是说,清晰的思想真正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思维加工,将知识从混沌转变成清晰化,这种过程,就是自身对知识建构的过程。它必然经历一个从不清晰、很模糊、似是而非、不敢确定的阶段,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思维地加深,逐渐精确化。而抓住那些贯穿于其中的模糊、疑惑处,恰恰是建构知识、形成清晰思想的关键。

用这种眼光来看新网师的学习也是相类的。

在打卡圈中,很多学友都叹息,一方面自己读不懂佐藤学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往往停留于字面的摘记和重复(很多学友的预习作业中大多是原文的摘抄)。譬如“被动的能动性”最初很难以理解,因为无法理解“被动”和“能动性”的冲突是如何放置在一个概念中的(实际上也受限于前期经验的思维定势),而“倾听”,又显然太“容易理解”。

这种难是必然,而只有继续硬着头皮读,接受点燃和启发,才能让思想逐渐清晰化。

这种点燃和启发,也是郝老师所说,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去捕捉学生知识的混沌处,引发自我疑问、与他人的对话,从而产生思维的打破和重塑。当碰撞之后,接受新的观点和角度的整合,思想才逐渐清晰,把握到内在的秩序。

对于“被动的能动性”,在最初对“被动”的理解,可能就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是一种否定主体性的地位,是被动、消极的,因此难以理解。而当我们结合“主体性”神话来看时,梳理佐藤学的逻辑链条时就会逐渐发现,“被动的能动性”是打破“主体性”神话的一种策略,它强调针对对方的行为、言语及一切反应作为发挥能动性的依据,佐藤学谓之为“应对”。真正的对话就是一种良性的应对,接住对方的话,再就着对方的话语来作应对的回答,如此交互,犹如投球接球,一方面对话者发挥了能动性加以“投球”了,另一方面,这种“投球”的力度、方向、目的,是以对方投来的球为依据的,此之谓“被动”而又“能动”。

当然我的阐释,只不过是我的个人体悟,不过较之初读,我的理解和思维已经逐渐清晰化。郝老师的阐释,打破了大家的思维定势和混沌之处,从而开始新的认知的建构,这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教育模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阅读、思考、预习、听课、再阅读、再思考……这构成了网师学习日益清晰化、秩序化、逻辑化、深度化学习的一个循环路径。绝不要畏于预习阅读中的混沌和困难,因为它们将成为认知深化、知识建构的资源。

我始终相信,清晰的思想来源于清晰的思考,学生的建构必受益于教师自我的建构。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