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林林柒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定义的、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李普曼 所以这个世界就这样了吗?不啊!我们还有改变生活的想象力呀! 个人公众号:travelmt 过去的历史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且需要更新对过往的理解,让未来可期。
今天看啥  ›  专栏  ›  林林柒

理想摘不到,那就踩出来

林林柒  · 简书  ·  · 2018-09-12 11:25

当看完一场电影,一谢幕,摘下3D眼镜,便意味着要从电影精心打造的美好新世界里出来了,每每走从电影院大门,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话,说“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可比电影难多了。”

也许是吧,不然怎么总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如何写影评》的译者宋美凤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写道——

人,还是要靠好的,大的,美的,灵的东西成长生活。电影可以用一个个影像来营造一个「绝对」,而真实的生活永远是「相对的」。我以为,这是有那么多人爱电影的理由。

相对的事物总比绝对来得复杂许多,正如现实之于理想。但对于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的分界,人们似乎都显得很客观,因为现实复杂,所以并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善恶总是在一念之间,很多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和错也不能轻易的下结论。类似这样看似明显对立、黑白分明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却越发的模糊,多变,让人捉摸不透。

然而,唯独对于「理想和现实」,它们的区别在哪,分界在哪,如何判断,如何形容,如何对待,人们似乎都有一种主观的了然于胸。理想与现实,在人们眼中,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般,是绝对的相互对立的存在。并不是因为白天不懂夜的黑,反而是因为太懂了,所以白天的阳光更是灿烂无比,恨不得灿烂成永恒的极昼。

因此,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一码归一码。每当谈到理想的时候,总有这样理智又清晰地转折:现实可残酷多,可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常识了。

正如周有光老先生在《朝闻道集》中所谈到的孔子对于理想的态度——

“孔子为什么不谈大同时期的实践者,只谈小康时期的实践者?为什么古代圣人一个个全是实践的小康,没有一个实践大同?

孔子没有说明,他的弟子们也明白了: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大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崇高理想,小康是切实而可行的具体现实;理想玄虚只能仰望,现实具体可以实践。

但即使明白理想可望不可及,只能仰望,但他并没有就此妥协,依然在努力地去企及,小康的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如今的理想,它依然美好,依然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但它既不是什么原动力,也不是什么奋斗目标,反而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现实的参照物,用来提醒自己现实有多残酷,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别做白日梦。于是,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几乎都消耗在了如何应对和克服现实的残酷了,本来就不可及的理想,被现实的冷水一泼,风凉话一浇,甚至连抬头仰望的力气都没有。

以前不理解太平天国“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根本没有实行”的《资政新篇》的制定有什么意义,更无法理解那些对“空想主义”和“乌托邦”的幻想,即使看起来根本无法实现,也始终如一的原因是什么?

韩寒说:

“我们可以一次一次去撞南墙,但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失去理想。”

理想不是用来给现实打阴影的,更不是用来给梦想补光的。而是现实的模具,而我们要做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现实踩出理想的样子。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