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更谈
北京人在伦敦。 记英国生活二三事。 微信公众号:zhigengtan
今天看啥  ›  专栏  ›  知更谈

看春晚,我们还能坚守几年?

知更谈  · 简书  ·  · 2018-02-21 12:40

除夕晚上,一大家子围坐在奶奶家的65英寸大彩电前,开始期待又一年春节的重头戏春晚。自有春晚开始,我们家就养成了在电视前坚守的习惯,算一算已经不下三十年了。

奶奶三个孩子,每年除夕三家人都要在老人家团聚。大伯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奶奶家里拾掇一番,之前翘了边的墙纸,晃荡了的桌椅板凳,外加过时的家用电器,一律退居二线,现在奶奶家一色儿的新摆设。这其中数客厅里的电视最出众,高调占据了大半个墙面。 关了灯俨然一个小型的电影放映厅。

三十晚上,这个贼大贼清晰的电视,把主持人脸上的雀斑细纹以及睫毛上的苍蝇腿都放大得清清楚楚。画面上舞动的,旋转的,跳跃的,飞翔的,万紫千红色彩之多,直叫人眼花缭乱。

这场五个小时汇聚无数人心血的盛会,即使是在超大高清屏幕的映衬下,也敌不过手机的诱惑,包括我奶奶在内的全家人,时不时地走神低头看手机。我一度忍不住换台想瞄一眼冬奥会的赛事,立刻被大家叫停。我妈说春晚是除夕晚上的规定节目,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的形式。

奶奶眼皮发沉, 小外甥闹觉,但一老一小打着盹儿还是得坚持守岁。我也是打着哈欠,只等着零点一敲钟,回家洗洗睡了。

就是因为家里的这个传统,从记事以来我们一家都是春晚最忠实的观众。记得上高中那会,一家人三十下午就开始守着电视等上了。不仅是晚会本身,连台前幕后的那些与春节相关的采访和故事都显得非常有趣。伴合着外面愈渐响亮的爆竹声,年就这样开始了。那时候奶奶家还是箱式显像管电视机,十来双孩子大人的眼睛盯着29英寸的小屏幕目不转睛。一个不怎么华丽的舞台,几首深入人心的歌曲,再加上几个引人捧腹的小品,就能让一个除夕夜妙趣横生。那时候的春晚是有魔力的。

这些年,文化生活丰富了,观众的期待也高了,再加上手机电脑的强势介入,电视机上的春晚越来越难锁定观众的视线。台上演得再热闹,幕后编排得再用心,春晚也很难超越经典。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回顾春晚中的经典得从1956年说起。那时候我奶奶才20岁,肚子里正怀着我大伯。她边炸着排叉儿,边通过院里的有线广播听了新中国的第一场春晚。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没有电视,春晚只是一些熟悉的声音,但这些声音的主人个个称得上是全民偶像: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唱《刘巧儿》的新凤霞… 虽然只有声音,这场晚会对于奶奶那一代人来说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通过声音传递的乐趣绝对远胜过现在65寸彩电带来的视觉冲击。

56年《春节大联欢》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启儒表演《夜行记》
56年《春节大联欢》评剧名家新凤霞饰演的刘巧儿

那时候的春节更具地方特色,除了这一次颇具历史意义的春晚广播,更多的时候人们是走上街身体力行的去联欢。每逢春节街上都热闹非凡,踩高跷的,扭秧歌的,围观看热闹的。人们不只是看是听,自己也是节目的一部分,庆典当中的一员。 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每一个春节都少不了热闹。

50年代过年时的秧歌队

到了8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春晚开始了它万人空巷的时代。

83年第一届春晚的时候,我妈20岁。那时候家里已经用上了彩色电视。18英寸松下牌(那时候叫乐声牌National),日本原装进口,价钱是1414。对于一个月收入一百多块钱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巨款。我妈至今还记得,作为主持人出场的刘晓庆穿了一件大红色的翻领毛衣,胸前一排别致的小扣。我妈喜欢极了,过了年就去百货大楼寻着买了件样式差不多的,美中不足就是胸前少了那几个扣儿。我妈剪了衬衣上的扣子,自己照着缝了一排。红毛衣穿上身美得仿佛自己也成了当红的电影明星。

83年首届春晚作为主持人的刘晓庆

同样的一台晚会对于我爸来说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记忆点。他并没有注意到刘晓庆的红毛衣,而是记住了姜昆和李文华的相声。这一次春晚的演出后,姜昆开启了自己长达三十年的春晚生涯,而他的搭档李文华在这次演出后便因病离开了舞台。

83年春晚姜昆李文华表演相声《错走了这一步》

转年初出茅庐的搭档陈佩斯和朱时茂演出了开创“小品时代”的第一个经典《吃面条》。两个人一炮而红,成为了八十年代春晚的顶梁柱。这部诞生于84年的小品,直到现在还能把人逗的捧腹。那年的另一个经典就是李谷一的《难忘今宵》。这首为春晚而生的歌,十几年来一直作为晚会的收官曲目,成为了春晚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和符号。

84年春晚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
84年春晚李谷一的《难忘今宵》首次登台

接下来的十年,春晚的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喜剧名角:姜昆与唐杰忠搭档,用《电梯奇遇》《虎口遐想》这样的经典段子继续为春晚舞台添笑料; 89年第一次来春晚演小品的宋丹丹扮了个眼神不好大龄剩女,满脸的胶原蛋白;还是小鲜肉的冯巩与牛群也刚刚进入了搭档的蜜月期,小个子潘长江能唱能跳能逗乐,一口唐山话的老太太赵丽蓉也逐渐成为了春晚的笑料担当。 那个年代的春晚正如费翔唱的那样,真的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能点亮千家万户的除夕夜。要与现在的春晚比起来,那时候无论是舞台道具还是布景,都不免简陋,但质朴中却有高质量,成就了许多无法超越的经典。

87年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
89年春晚宋丹丹与雷恪生赵连甲合作的《懒汉相亲》
89年春晚冯巩牛群《生日祝辞》

九十年代后年,春晚中的一些关键词拼凑成了我关于“年”的记忆。

倪萍 赵忠祥

春节代言人,从91年开始,他们一起搭档主持了9年春晚。

赵丽蓉 巩汉林

春晚小品担当,20年过去《如此包装》与《打工奇遇》中的唱段与包袱我至今还想得起来。

那英 王菲

98年一首《相约1998》铸就了一代人的记忆。

《常回家看看》

99年陈红的一首歌让多少离家的游子潸然泪下。

赵本山 宋丹丹

也是在99年,与崔永元合作的《昨天今天明天》正式开启了“白云黑土”的时代。

赵本山 范伟

一年《卖拐》一年《卖车》,让“大忽悠”的形象红遍全国。

《千手观音》

春晚的舞蹈节目不少,能让人如此难忘的不多。 05年的群舞《千手观音》堪称震撼,表演者是21位听不见音乐的聋哑演员。

林永健反串

05年的《装修》和06年的《邻居》,他演的那个一口天津话“破了相了”的泼妇,几乎打破了东北小品在春晚的垄断。

小沈阳

09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不差钱》,一晃也快十年了。

王菲的《传奇》

2010年天后在春晚舞台上重返人间。

前些年,为春晚着迷时,总是要把家里电视音量调到最大,才能盖过外面的爆竹声。现在五环内全面禁放,再加上全民防雾霾的高觉悟,坐在家里真是听不见一声爆竹。除夕夜看春晚再也不用调高音量,生怕声音大了吵醒打盹的一老一小。

也许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看春晚并不是除夕晚上最核心的活动。除了看春晚嗑瓜子,还可以打牌搓麻呀! 但我家就是一个没人会打牌的家庭,家里唯一可以用于竞技游戏的玩意儿是一盒玻璃珠跳棋。纸糊的盒子上分布着圆孔,拼成一个六角星形状,里面有六钟颜色的玻璃珠,分别盘踞在星星的每一角。这套棋的岁数比我都大,小时候净拿里面的玻璃珠当弹球玩,到现在丢的丢碎的碎,已经不齐全,六个角中有两个都缺兵短将。于是这六个角上的玻璃珠从来没有一起出动过,最热闹的时候也只是其中的两角单打独斗。

我家的古董跳棋


守了春晚二十年,我问我妈:要不明年咱不看春晚了吧?

我妈说:那可不行,不看春晚还叫年吗?

我无言以对。

(本文首发于本人公众号知更谈,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内容:

【连载】我爸在部队的日子 | 跑片儿

冬季到平昌来看雪

【舌尖上的英国】第一道 炸鱼薯条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