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乾知大始

【通俗讲义】阳明心学修行的4个步骤(1200字)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7-11-24 16:33

阳明心学简易直接,修行功夫原本不分什么步骤,所以阳明只说个「在事上磨练」。但阳明之所以提出「在事上磨练」,只是针对当时很多学生去静坐、喜静厌动而发,原不是什么功夫。「致知在格物」,既然说「在格物」,自然就是要在待人接物上去锻炼。这原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的人又单拿出「在事上磨练」这句话,以为阳明心学仅止于此,那又不知道是要去磨练个什么东西?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什么阳明心学,难道人家就不去事上磨练了?

我们今天说阳明心学的功夫步骤,不能单从功夫来说,须同时结合本体来说。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良知」,又如何「致良知」呢?阳明说本体与功夫是合一的,因此对本体认识深一分,功夫就得力一分;功夫得力一分,对本体认识就深一分。这是一个并行并进的过程、顿渐合一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依据这一思路,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并参照阳明先生境界的变化(大弟子王龙溪对此有详细描述、《明儒学案》也照抄王龙溪的说法),将阳明心学的修行功夫分成4个步骤。

1 体会并实践「爱亲之心」和「同情心」

阳明「良知」二字本出自孟子,因此常借孟子说的「孩提知爱知敬」和「恻隐之心」来指点良知。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对亲人的爱和对他人的同情心就是良知的端倪。我们为人处事,要时时保护好这个「爱亲」的心和「同情」的心。这个心原是与生俱来的,保护它不丧失,在家不忘爱亲、在外不忘同情,这就是「致良知」。

2 体会并实践「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我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并不局限在同类,其他动物、花草树木乃至于山川石沙,都与我心相通。所以看见小动物受伤而去救治它、看见繁花似锦而不忍心攀折、看见屋子(不一定是自己的屋子)脏乱而想要去打扫干净、收拾整齐,这都是我们「一体之仁」的表现。仁就是通,不通就是不仁。时时体会这个「与物同体」的事实,并将其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就是「致良知」。

3 体会并实践「良知生天生地」

能够切实体会「与物同体」,久而久之,我与物、己与人之间的差别就会消失,万物与我浑然一体。我们一般人看世界,都是我在一边(主体),世界在一边(客体)。现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消失了,只剩下一个「看」。这个「看」就是「良知」。如此一来,由我与天地万物共同构成的世界就变成了只有「良知」的世界。良知一照(就像暗室灯亮一样),我与世界皆如如呈现;良知不照,我与世界一同归于寂灭。依据这样的世界观,那就是阳明居越以后的境界「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如赤日丽空,而万象自照」。时时将「良知」视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惟它是从,举止言行皆自然而然,没有丝毫动气之处,就是此阶段的「致良知」。

4 进入「忘境」

这一阶段对照阳明晚年「即一为万,即万为一,无一无万,而一亦忘矣」的境界。不再口口声声、心心念念都是那个「良知」,而是已经忘却。这一境界实在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良知已忘,也就无所谓致良知,本体功夫通而为一又俱归于无。「忘」比熟练之后的「无招胜有招」更进一层,比如我们提笔写字,早就是「无招」,就像自然本能一样,但我们依然在意识到自己写字;相比之下,呼吸也是一种自然本能,但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会忘记自己在呼吸。「忘」就是由后天返于先天。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