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明白1

这三个原则你不知道,在互联网上就只能被骗

明白1  · 简书  ·  · 2018-01-27 19:10

前几天的网易戏精课程是假的。
你花10年练习写作,也不会有所成就。
这件貂皮大衣,原价999,限时领券购买只有99。
比特币是庞氏骗局。
看《芳华》的人喜欢喝热饮。

「以上信息均属真实」—— 引号君如是说。

现如今,我们每个人,几乎无时无刻都会从互联网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它们是真?是假?是否靠谱?

有的我们可以一眼看穿,判断出真假,比如“外星人明日进攻地球”,有的则不然,比如“比特币是旁氏骗局”。

一眼可以看穿的事情,对我们生活不会有什么影响,但那些需要我们思考,但是又不是2、3秒时间就可以做出判断的事情,有时却会让我们烦恼甚至造成一些损失。

今天给各位读者朋友分享3个思路,可以帮助大家判断一件事情是否靠谱。让我们在庞大的信息洪流中,构筑一道辨别真假的防线,守住心里的一份纯真。

一、利益相关

利益相关 是我们每天都会遇见的事情,这也是人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利益冲突的角度,很容易判断一些话的准确性。

网络上的利益相关的案例,大致有以下几种:

分销课程

想必前几天,你也被“网易戏精”的课程刷屏了。大家在朋友圈里发文:“这是朋友的课程,质量很好”,“网易的课程,不买就亏了”,你以为这是大家的真实评价,其实不过是为了让你购买课程,自己获得分销佣金的说辞而已。

而你不明就里,被众人裹挟着稀里糊涂买了课程,最后发现不合适自己。

营销软文

一个大V为自己写作课发布的软文:即使你专业从事做媒体,花10年时间,也不一定有所成就。

10年,共3万个小时。一万小时定律不准确事,因为每个人之前的积累,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做事方法,都会成为学习新领域的台阶,所以大家普遍认为用不了一万个小时。

这赤裸裸的瞎说,连基本的合理性都不要了。意思就是不上他的写作课,永远也学不会写作。为了赚钱,真是什么话都能写出来。

还有其他“恐惧营销”,为了卖产品,就会说“如果不使用该产品,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有的比较中肯,有的则是危言耸听。这都是一些营销惯用的套路,大家遇到时需要多注意。

红包、“微商”

你可能在很多群里,朋友圈、甚至微信私聊,看到有人每天发支付宝红包。这不是他大公无私,而是你领取红包消费后,他可以得到部分奖励。这不是什么骗局,只是于你而言,领了红包,就老是惦记着,这样导致原本不需要一些东西,可能也会因为想占这点便宜而消费。

还有的”微商“,这里指的是在朋友圈以及其他地方,发布一些商品链接,还打着“特大折扣,不是熟人我不告诉你哦”的旗号,其实就是你买了东西,他们得佣金。这也不是什么骗子,你买,说明你感觉值得,也不能说对错。只是遇到这类信息的时候,多想想,这个东西你真的需要吗?

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这句话永远是对的。

投资相关

有个朋友,自己之前没有买比特币,所以口中满是“比特币不被政府承认,是庞氏骗局”之类;前几天趁着大跌入手了一些比特币,然后就看到他发一些“比特币是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是未来的趋势”等。

也许这位朋友真的是学习了相关信息后,才得出的结论。

你看,利益相关的时候,一个人竟然肯花精力去学习,想想都可怕,是不是(围笑)?

所以马克思不是说吗?——

10%的利润就能让资本活跃起来,50%的利润就得铤而走险,100%的利润就可以犯法,300%就得冒绞首的风险

利益够大时,人都可能会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提示:这里并不是说,利益相关的事情一定是坏事,只是涉及利益的时候,大家应该多留意一些,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二、逻辑漏洞

说到逻辑,大家可能会认为,数学或者编程才需要用到。其实逻辑的作用远不止此,对我们的生活也至关重要。使用逻辑,我们可以很容易判断一种说法是否靠谱。

倒果为因

某大数据平台发布:通过大数据挖掘,我们发现不同观众的相关卖品偏好。比如《芳华》的观众比《战狼2》消费了更多热饮。

乍一看,大家或以为是《芳华》这部电影剧情更感染人,使得观众消费热饮。有些商家可能就会信,以后在有播放《芳华》的时间段里,就大量采购热饮,妄图可以赚一笔,但这会成功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战狼2》7月底盛夏上映,《芳华》12月15日冬天上映。

12月寒冬当然要喝热饮啊,难道7月盛夏和热饮?想要中暑吗?

把结果当做原因,用来解释一些已经发生的事实。
如果不仔细思考一下,往往会觉得有道理,进而做出后续的错误行为。

无视条件

曹政老师的「易灵微课」平台,发布之初就有一个原则——“进入课程一小时之内,如果觉得不满意,或者不符合预期,可以无条件退款”。

但有的人,就是看不到条件,只能看到“无条件退款”这几个字。

我有个朋友就曾遇到过,一个用户买了课程听完后,大约5个小时时长,然后跑来要退款,说不符合预期。

你看,一个小时都不能判断出,是否符合自己预期,还信誓旦旦跑来退款。这种人当然要拒绝了。

任何事情发生时,都会涉及一系列的时间、环境、规则等前提因素,如果无视这些,那结果自然会不如人意

我是对的

有个用户,在一个微课直播完毕后,买了课程,然后要退款,原因是,“课已经讲完了,还来骗人”。

为了照顾到一些有事不能及时收听直播的用户,课程一般都会提供“课后无限回听”的功能。按这个用户的逻辑,每个用户听课的时候,讲师都应该直播一次。讲师开课,为的就是将一份时间更高效的服务更多人,到他这里,则必须服务他一个人。

你可能是对的,但你更可能是错的

避重就轻

最近网上的「洗稿」事件,文中有如下情节:

问:你洗稿了没?
答:我写了10年文章了。
问:我问你洗稿了没?
答:今日我遇到的这些将来你也会遇到的。
问:你到底洗稿了没有?
答:自媒体的生态,每个人都懂的。
问:你就说你洗没有洗稿子?
答:我10年来也被很多人洗我的稿子,伤痕累累。
问:你是洗没有洗稿子啊?
答:我知道每个写作者都不容易。
问:你就说你洗没有洗稿子。
答:临时工……转载……赔了140块钱了……我隐私……你粗暴非理性……

转移话题,避重就轻,试图以别的理由逃避某些事实。不敢正面应对的人都是心虚

逻辑往往代表着理性,反之则是感性。

人的大脑天生就是感性的,凭感性做出的判断比较省力,大脑也是爱偷懒的。但这样就容易被一些不真实的语言诱导,被激发情绪,做出一些不恰当行为,比如购买一些不必要的商品,转发一些子虚乌有的言论。这无疑会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所以,我们平时也应该多学习一点逻辑,用理性来判断对错。

三、成本思维

一个人做一件事,或者发表一个观点,如果成本(信用成本或者现实成本)够大,那么造假的可能性就小,反之可能性就比较大。

比如前段时间,1天10w人参与的网易戏精课程,这个课程是由「运营深度精选」团队负责操盘。在课程发布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有人曾质疑过这个课程的真实性。

我们用成本思维来分析一下这件事,就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运营深度精选」团队曾经主导运营过多个爆款课程(活动),在互联网圈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课程造假的话,对这个团队来说,信用成本太大。10w+的互联网人参与课程,如果质量太差,结果就是这个团队的名声一败涂地。

从这方面来讲,这个课程大概率上是真实的,而且质量应该不错。

还有,你的朋友圈可能时常会有人发表一些有关「比特币」的高见,问一下他,有没有入手比特币,没有。这种人的言论,通常就是信口开河。因为他说一句话,完全没有成本。比特币涨跌都和他没关系。

相反,一个买入比特币的人,大概率上会关注一下比特币的行情,研究一下比特币的原理。因为涨跌都关系到他的财富收益。他是有成本的。

马占凯老师说过一句话,「不要和没有比特币的人谈论比特币」,有理。


上面介绍的三个原则:

  • 利益相关
  • 逻辑漏洞
  • 成本思维

我们实际遇到问题,一个方向可能无法判断出是否准确。这时就需要多个点综合分析,才能更好的分析出结果。

曹大说,「不学点坏,怎么当好人」,我们不是坏人,但我们需要有能力判断出哪些是「」的,才这样能更好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愿我们在互联网上活的更自由,更真实。


后记:吴军老师在得到《硅谷来信》专栏也提到这三个原则,他从比较宏大的角度阐述了这几个原则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三个原则用在互联网领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最后附上一个案例,用三个原则综合判断一件事情:

我很尊敬的一位大佬,人称中国互联网 “江湖百晓生” ,从他的文章和知识星球中,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 但是最近,他涉足知识付费,推出了一门付费分享课程。 我简直无法相信,他竟然分享的是那种内容,让我很震惊。 我用上面讲到的三个原则,完整分析、并揭露了他课程的真实性和是否靠谱。由于多图,我将文章放在了http://mp.weixin.qq.com/s/IB0Vc8HBD6JhvUbk6gFXxg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