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天涯知音

胡适《读书与做人》书摘

天涯知音  · 简书  ·  · 2021-01-15 07:09

断断续续,几个月的余暇时间,终于读完了胡适所著的《读书与做人》。

如果静不下心来,这本书是读不进去的,毕竟年代相隔太远,文章也以哲学类为主,多少有点枯燥。不过,沉浸进去,觉得文章逻辑缜密,语言幽默,确实值得细细品味。

这本书收录了从1918年到1960年间胡适所写的50篇文章,其中19篇谈读书,31篇谈做人,有演讲稿、答友人书信,以及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

从这些文章中,能够了解这位学者的人生轨迹、所受教育与他的思想。

胡适的学习生涯,从家庭教育开始。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出生于一个徽州茶商的家庭,通经史,懂军事,关心国事,是个有才能有骨气的人。经人举荐,曾先后在东北做边地垦务,在海南岛协助处理事务、还曾治理黄河,绩效显著,在江苏办理税务。1891年,奉旨调往台湾巡查防务。他在台任职三年六个月(1892.3.22--1895.8.15),在台东州官期间,奖励农桑,教育原住民,以文官兼武职,整顿营务,巩固海防。讫台湾割日,奉命内渡,一周后,逝于厦门。

胡适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任太太,年龄比父亲小很多,和胡适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同龄。胡适三岁时,父母就教他认方块字。胡适四岁时,父亲去世,家道艰难,母亲在家里的地位更是十分困难。胡适幼年在家里的私塾学习,天资聪明。他读的第一本和第二本书是父亲编的四言韵文,分别叫《学为人诗》和《原学》。此后,他读了《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与《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也读了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还有一些诗词。

他13岁时,离家随三哥去了上海,在那儿六年间,经历过三个学校,一个都没有毕业,所学知识以历史、地理、英文、数学和一点零碎的自然科学为主,从林纾氏(林琴南)及其他诸人的意译文字中,了解西方文学,如司各特、 狄更斯、大小仲马、 雨果、 托尔斯泰等,还读了中国上古 、中古几位哲学家的著作,喜欢墨翟的兼爱说和老子、庄子有自然色彩的哲学。从梁启超的通俗文字中,得知霍布士,还读过严复所译的《自由论》和《天演论》。笛卡尔、卢梭、康德、达尔文等西方思想家。胡适的“适”字就来自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适者生存”。1908年17岁时,因家境困难,无法读书,还需兼养家中母亲,一年多停学,教授初等英文,每日授课五小时,月得修金80元。1910年,教了几个月国文。

1911年,胡适考取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所设学额,在美国过了七年。留学生涯,最初开始在康奈尔大学纽约农科学院学习,当时不收学费,可以节省一部分钱汇给母亲。后来转入文理学院,虽然一次要交四个学期的学费,但喜欢新学科,并不后悔。1915年,胡适入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就读于杜威教授(Professor John Dewey)。

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知识面非常宽泛。

胡适回国后,在北大文学院的六个系中,五个系全做过主任(哲学系、外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系等)。

下面摘取书中一些片段:

“读书的习惯分为三种,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勤苦耐劳是成功的基础,做学问更是不能欺己欺人,所以非勤不可。其次,谨慎小心也是很需要的,遇事不肯轻易放过,旁人看不见的自己便可看见了。谦虚就是态度的谦虚,自己万不可先存一点成见,总要不分地域门户,一概虚心地加以考察后,再决定取舍。”

“台大已故校长傅先生在开办历史语言研究所时两句名言,讲到治学态度,应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治学的方法: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

“大学生选学科就是选职业,要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不要有功利思想。譬如一位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文学院去学作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儿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自己的损失。”

“不朽有种种学说,但是总括起来,只有两种说法是真有区别的。种是把“不朽”解做灵魂不灭的意思,一种就是《春秋左传》上说的“三不朽”。(一)神不灭论。宗教家往往说灵魂不灭,死后须受末日的裁判:做好事享受天国天堂的快乐,做恶事的要受地狱的苦痛。这种说法,几千年不但受了无数愚夫愚妇的迷信,居然还受了许多学者的信仰。(二)三不朽论。《春秋左传》所说的三不朽是:1.立德的不朽 2.立功的不朽,3.立言的不朽。“德”便是个人人格的价值,像墨翟、耶稣一类的人,一生刻意孤行,精诚勇猛,使当时的人敬爱信仰,使千百年后的人想念崇拜。这便是立德的不朽。“功”是事业,------ “言”便是语言著作。这“三不朽”比那“神不灭说”好多了,但还有三层缺点,第一,只不过那极少数有道徳、有功业、有著述的,难道平常人就没有不朽的希望吗?第二,但从积极一面想,没有消极的裁制,立功可以不朽,有罪恶又怎样呢?第三,范围很含糊。 要弥补这三层缺点,我提出第三种不朽,姑且称他作“社会的不朽论”。大旨是: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过去的“小我”,现在的“小我”和“将来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点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这便是一个“大我”。“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死,永远不朽的。”

“  “儒”本是亡国的俘虏――遗老,他本是贵族阶级,是文化的保存者,亡国以后,他只得和人家打打官司,写写字,看看地,记记帐,靠这类小本领混碗饭吃而已,这班人“儒”出来,世界为之大变,因为他们是不抵抗的,是儒夫。老子后世称他为道家,但他正是“儒”的阶级中之代表,他在书中常把水打譬喻,因为水是最柔弱的,最不抵抗的,幸而在此当中,出来一个新派,这就是孔子,他的确不能谓之儒者,他的主张是“杀身成仁”,这完全和老子相反,老子是信天的,主自然的,而新派孔子,是讲要做人的,且要智仁勇三者都发达,他是畚斗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他的精神,新派唱的虽也是文戏,但他们以“有教无类”打破一切阶级,所以后来产生了孟子、荀子、弟子李斯、韩非,韩非虽然在政治上失败,而李斯却成了大功,造成了一个帝国。”

“二十年前的革命家,现在哪里去了?他们的消灭不外两个原因:1 眼镜不适用了。2 无骨子。-----我们学生应当注意的就是这两点,眼镜的光若是不对了,就去换一副对的来戴;摸着脊骨软了,要吃一点硬骨药。”

“少年中国之精神:一 少年中国的逻辑:第一注重事实,第二注重假设,第三注重证实;二 少年中国的人生观:第一须有批判的精神,第二须有冒险进取的精神,第三须有社会协作的观念;三 少年中国的精神:就是上文所说的逻辑和人生观,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时刻牢记这句话:

如今我们回来了,

你们看便不同了!

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