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佳玮
微信公众号:张佳玮写字的地方小说:《爱情故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94204/
今天看啥  ›  专栏  ›  张佳玮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你真能忘了么?

张佳玮  · 豆瓣  · 热门自媒体  · 2019-11-04 18:00

“乘兴而来”的故事,中国人都知道。

王徽之在山阴,冬夜见大雪,酌酒,看四处皎然,彷徨,咏左思《招隐诗》;想起了戴逵在剡,连夜坐小船去见,天亮到门前了,转身回家。

“本乘兴而来,尽兴而返,何必见戴!”

这事听上去,像苏轼夜游承天寺的翻转版……

当然,如果苏轼来个“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造门不前而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张?”

——嗯,感觉这也不像苏轼做的事。

当然,也可能张怀民睡着了,苏轼怕就落得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嗯,跑题了。


且说王徽之这么做,被《世说新语》列入“任诞”。

的确,真是够放纵自己。

想想他尽兴而返的心情,其实也不难理解:人做事,难免三分钟热度。

也许天寒下雪,一路船上赶去时已经不爽,到门前,耐心用完了。

但大多数人,哪怕耐心用完了,总会寻思“来都来了”,于是顺便见见戴逵吧。

王徽之就是不在意这点“来都来了”。

这一夜旅途,不要了,走:是很能割舍得下了。


话说,我们普通人的心理,为什么会舍不下呢?

“来都来了,已经为此付出了,总得有始有终吧。”

1927年,布鲁玛·蔡格尼克前辈研究出个玩意:

相对于已完成的工作,人更容易在意未完成的、被打断的工作。

是所谓蔡格尼克效应。

比如苏轼去访张怀民看月亮,这事完成了,大家觉得理所当然。

王徽之夜雪访戴逵,累了一晚,没完成就回去了,大家就觉得有些怪。

同样,我们自己也经常是:

对已得到的,往往不太在意;对付出了努力却没得到的,会格外珍惜,会觉得没做完,真不爽,心里发痒。


这种心态,也用得到其他地方。

比如,人老来后悔,相比于自己所做的,往往更容易后悔自己没做的事。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相比起上面这段痛彻心扉的独白来,“真后悔我当初跟她表白了呀”,那就少得多了。

所以电视连续剧要告诉你未完待续,评书章回之间会有“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未尽未完之事,总能惹人情肠,算是人的普遍心理。

乐毅离开燕国后,写了著名的书信,“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这句话很潇洒,但放得下的其实很少。而且,他自己也是被燕王的猜忌给弄走的。

《倚天屠龙记》新修版结尾,周芷若对张无忌说,将来时候久了,张无忌又会挂念自己了——这才是更普遍的心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这种未完的遗憾,很难被吞咽下去。

小时候想要的玩具,直勾勾看着,家长不肯给买,拽着就走——这经验,许多孩子都有吧?

家长很容易不把孩子的情感当回事,觉得孩子的遗憾不是遗憾——然而,可惜,孩子的遗憾往往最深。成年人懂得自我开解,孩子还不太会。

初愿未偿、初恋未遂,都会导致留着根。

人会念念不忘,或假装忘记,但在暗中暗戳戳地戳你。

后者更可怕。

因为念念不忘,不过是试图追回往日期待。小时候没玩到的洋娃娃和游戏机,长大后买到了,虽无法全弥补,也算了了个心愿。

遗憾暗戳戳地转化了,就很难预料了。


Roese & Summerville在2005年的一个论文里认为,悔恨的痛苦,会一直持续到你采取纠正措施。

即:你错过了一盘回锅肉,再吃到这盘回锅肉之前,你是不会满意的。

而Beike,Markman和Karadogan在2009年的一个论文里则说:

悔恨的痛苦,在你无力补偿时,才会愈发强烈。

有些时候,当确实无力补偿时,人便会转嫁这种悔恨了。


当日伍子胥想报仇杀楚平王,未遂,于是鞭尸三百。被人劝解时,说得很直白: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

——剩下机会不多了,所以什么都不管了。

——上年纪的人,越容易像小孩,做些后辈看来不可思议的事,也是这样子:

压抑久了,机会不多了,得用其他法子来释放了。

诗人会写,只要想到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满了南山啊。

真正的后悔,是花落南山后埋入土里,但没埋死;在天寒岁凋彻底绝望之前,总会想法子重新窜出来的。

对许多人而言,非日常的浪漫对比日常生活,就像旅行之于我们平常。

其实也许没那么特殊,只是换了个语境,换了个心态而已。

大贤人都在跟我们说,珍惜日常,平安是福,不如惜取眼前人。

但许多人放不下:因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真有资格说放下。没经历过的,总觉得哪里是不对的。

大多数东西,经历过之后,会觉得不如想象中美好,但那也总得经历过。

古龙写过个意思:胜利后,人都会有点空虚,觉得自己不如自己想象中快乐——但总比失败的遗憾要好得多。


按照我的经验:大多数你想做的事,最后做成了,会觉得不如想象中有趣。

但没做成,又会留着遗憾,一辈子啮咬。

所以想做的事,瞻前顾后之余,还是去做的好。哪怕试了之后无聊,至少别留遗憾。

因为遗憾与后悔,从来不会死去,只会换一种方式,将来以别一种方式生长。

一切违背天性的禁锢扭曲,最后都会带来反噬,若不反噬,就会扭曲此后的一生。

许多后来看似不合常规的举动,都可以归结为:

“以前,真的没玩够”。


说着有点让人难过了,说点积极的吧。

威廉·福克纳和雷蒙德·钱德勒都说过类似的意思:他们会偶尔先构思好一个小说的结尾,然后编织情节,看故事如何到达这个结尾。这样写起来很有动力。

之前也说过,尼尔·盖曼说他写字的诀窍:“写,写完一个;持续写。”

吉恩·沃尔夫更干脆:“开始写下一个!”

所以这种心理,运用好了,也有用途:

先别前思后想,先开始了再说。

凡事你不开始,永远只会拖拖拉拉;一旦开始了,就变成另一种状态了:“未完成”的心理会一直啮咬你,催你继续下去。

所以,想做完一件事?

那就先开始再说。

之后,你自己的心理,会推着你做完一切的。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