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湘忘于江湖

桂林之行

湘忘于江湖  · 简书  ·  · 2019-11-07 23:50

国庆假间,有幸去得桂林一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经过几百年的传诵已尽人皆知,记得早在小学课堂上就学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课文。在三天的桂林游中,我饱尝了青山秀水,看遍了奇山怪石,得出这“桂林山水甲天下”确实名不虚传的感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抵旅游,无非是登山看水,与“山”、“水”二字脱不开干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果不带点感情麻木的随波逐流的去登山看水,则无半点乐趣可言。又如当年我的授业导师胡遂教授所言,看山观水有三重境界,一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自忖情思杂念太多,第一次来桂林,抱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态,在随波逐流中,看了象山,游罢漓江,荡舟在漓江碧波之上,穿梭于龙胜梯田之间。最后,三天的行程竟然在桂林市西南一隅的穿山湖畔才有了一个了结。

桂林市大大小小公园数以百计,大街小巷也不可计数。我穿行其间,寻寻觅觅总想寻得一个人的足迹,这也许也是我这次桂林之行的目的之一。这人,乃是已故国学大师,当年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被誉为“三百年来仅此一人”,“教授中的教授”,陈先生不仅在于学问之精深,更在于他的品格和为人。当年日寇南侵,陈先生携家眷陷于香港,宁死不受倭禄,历尽精神与肉体之痛苦,最后辗转逃至桂林,才有了一个短暂的休息之所。当年知识分子在山河破碎、国家民族命运飘摇的时代背景中,如蝼蚁一般,命比纸薄,在后人的很多传记中,可见一斑。“残剩山河行旅倦,乱离骨肉病愁多”,80余年后,陈先生那种心境,我们又怎能切身体会?

半倚在穿山湖畔的石凳上,我遥想,当年陈先生初到桂林,在去国怀乡,礼崩乐坏的乱世,也许也只有这桂林的青山秀水聊以慰藉了。在桂林短暂的时光里,陈先生仍笔耕不辍,但在他的著述里,却很少看到他对桂林山水的描绘。也许,也许当年,他与我此时的心境有雷同之处。尽管山水皆秀,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陈寅恪夫人唐筼的一首小诗所写的那样:“喜得来游古锦城,花开四季一年春。林园纵好心难静,为有邻家犬吠人。”

在桂林的三天里,我莫不小心的求证陈寅恪先生的蛛丝马迹,很遗憾,在桂林,看到的仍是各种以山水为名的旅游景点,漓江河畔熙熙攘攘的竹筏游艇早已破坏了本该宁静的山水。名来利往的游客和船夫、导游,跟来自各个浮躁城市的人一样,走马观花般看山观水,谁又会去想那80年前一位清瘦矍铄、学贯中西,精晓二十余种语言,喊着“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博学大鳄,晚年却双目失明,双腿残废,凄惨死在广州中大校园的陈寅恪先生呢?

离开桂林前,我再一次在车窗边深情的望着远处重山的倩影,突然感悟到:原本这山,这水,千百年来,默默无语,任由人们在山水间穿梭游荡。人去人往,江山依旧,变幻着的只是人心。游罢桂林,谁也带不走这里的一山一水,如历史长河一样,公道自有人心。就如这里的山,依旧是山,水,仍然是水。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