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沐尧慕姚啊
读书专题编委 从事畜牧行业金融工作的文字爱好者 个人微信公众号:新时光周记
今天看啥  ›  专栏  ›  沐尧慕姚啊

路遥《人生》书评—人生若只如初见

沐尧慕姚啊  · 简书  ·  · 2018-08-12 20:01


封面

人生若只如初见,晨昏明暗何人念。

路遥的《人生》是一篇优秀的中篇小说,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我拜读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本书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浪潮下,陕北高原大川道里高家村一名名叫高加林的高中毕业生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再次回到土地的故事。高加林在这个过程中与同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全书的框架所在。这个架构下,作者一方面通过主人公人生路上(青年时期)几个关键的选择将人性诠释的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性格和言行的书写将那个时代的社会情境缓缓铺开。

巧珍终于坚决从坡里下来了。她甚至连路都不走,从近处的草洼里连跑带跳转下来,径直走向井台。

书中对陕北高原风俗民情的描写,使我这么一个从未到过陕北的人宛如已在那里生活了数年。川道子、大马河一时之间成了我脑中最深最清晰的印象元素。而有时跟着作者走着走着,虽然预感着前面不远就要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踟躇着不愿往下读。但一触碰到黄土高坡、川道子大马河这些意像,心里便隐约多了一层安全网。叭哒叭哒拉风箱的声音和着远山上透彻响亮的信天游,看着一炷一炷蓝色的炊烟,情不自禁地便又走上前去,与高加林等人一起再出发。

月光迷迷朦朦,照出一川泼墨似的庄稼。大地沉寂下来,河道里的水声却好像涨高了许多。大马河隐没在两岸的庄稼地之中,只是在车子路过石砭石崖的时候,才看得见它波光闪闪的水面。

全书通过视角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切换,巧妙地一步步将剧情向前推进。每一个出场人物都可以在作者的寥寥数言之间行成一个性格鲜明的形象。透过这些角色的言语、动作以及内心独白,俨然可以看到处于不同人生道路选择下“高加林”的一团团影子。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如高加林一般,要么身不由己,要么在多个选择中的某一个下渐行渐远。读《人生》中高加林的故事,其实也是在捕捉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少读《人生》厌恶高加林,再读《人生》理解高加林。

虽然距离那个时代已经快四十年了,但大国情依然存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泾渭分明。更不可思议的是(至少在现在看来,实在是显得很不明智),国家竟然明法明规地通过各种举措在主观上强化这种差异。城市工作的工人、教师、职员吃皇粮、旱涝保收,谓之铁饭碗。而在乡村,交公粮、大锅饭,并为保障城市运作缴纳各种税费以及参与各种无偿的劳作。时下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与之极其相似——城乡差异。虽然户口已明确规定没有城乡之分,所谓的铁饭碗也越来越少,但在教育理念、健康观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城乡间的观念之隔依然如高加林的那个时代。21世纪下的“新版高加林”数不胜数,品读《人生》可以为我们开辟更大的思考空间,为我们的人生道路做出更好的规划。

路遥对我影响很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马云

《人生》是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无偏向立场的分析,也是对在一串串选择下那份慰藉心灵力量的洞察。让我不止一次掉下泪水的,不是海誓山盟的情,也不是轰轰烈烈的爱。如带着暴风雨狂躁气息归来的航船,在宁静的港湾里,那是一份心安。

“娶个不称心和老婆,就像喝凉水一样,寡淡无味……”“说不定灵转现在还活着?”“我死不了,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揣在我心里……”

我带着对《平凡的世界》的一丝遗憾而来,最终在《人生》中寻得满满的憧憬(后者先于前者问世)。

人生若只如初见,晨昏明暗何人念。此去岁月可回首,一元复始从心安。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