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西区电台

第三次女权浪潮的方向?

西区电台  · 简书  ·  · 2017-11-19 06:23

​​​纽时向韦恩斯坦开炮后,美媒接二连三推出小报性质的性丑闻报道,众目睽睽之下,从广播电视业到好莱坞,再越过硅谷来到国会山,丑恶的男人遍地都是,无处不在。华邮昨天继续示警:嗨,TED管理层要想辙了,因为已有五人投诉,说她们在今年四月的TED温哥华峰会上受到骚扰。

年初就有预言,说今年是女权运动的第三次浪潮。显然,纽时引领的“清算vip色狼运动”可看作是次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甚至可为之定性,因为美国文化对现代世界影响深远,无远弗届。

不过,从目前暴露出的问题看,美国人的遭遇及其举措不仅并不具有女权运动本身应具有的革命性和先进性,反而凸显出女权全球性倒退的事实:在具有掌控能力的两性关系上,男人没有变化,始终是那么坏,女性反而因为日益普遍地投入竞争——在有限的功名利禄资源上与其他同性或异性展开竞争——甚至与先前被传统陋习碾压不同,在自觉自愿地压低下线。

美媒的出发点政治正确——尽管二战之后他们的正确性在不断贬值,但这场声势浩大的打大色狼运动是否能为保障全球妇女权益提供有益的借鉴、是否能有效地推动全球女权的发展,目前看尚不明朗。

美国媒体连续刊发的新闻故事好比中国的”伤痕文学“,但相关受害者并不具有典型的“受害者特征”,这于女权运动而言不是没有问题:

  • 媒体报道的事件多发生在相对特殊的(职场)环境,寻常女性很难共情,此说还未将有关伊斯兰极端思想对此类现象的负面评价甚至负面反应包括在内(参见《巨塔杀机》一书)。
  • 部分受害者已通过保密形式获得补偿(有的获得的经济赔偿额非常高),这种解决路线图是灰匣子,也太个性化,难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 有些受害者并不具有典型的女权形象,她们的指控也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指控”性质,这一点在昨天的报道(“The TED talks empire has been grappling with sexual harassment, interviews and internal emails show ”)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因为信息不对称,涉性侵害其背后成因及细节可能远非受害者单方陈述那么简单。例如,前年发生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午夜性侵案,从结果看,罪犯似被严重轻判,对此,当时的副总统拜登都为之打抱不平,写了一封长信刊登在报纸上。但情绪归情绪,问题是法官为什么会那么判?

再说与之类似的八卦。在电影里手撕德国鬼子的盖尔·加朵(Gal Gadot)前两天被人匿名爆料,帖子的题目大写——“HERE’S HOW GAL GADOT ACTUALLY RESPONDED WHEN HER FRIEND RAPED ME”,文章指责她并非女性的良师益友,其为人师表的女权形象是伪装出来的。 有人说这是因为加朵以辞演WW2做筹码抵制有性骚扰恶行的某投资人被报复,有人说爆料者在蹭热点,张冠李戴,将他人故事里的戏份安在盖尔·加朵身上。不管是哪种情形,文章经过精心编辑,文字极为通顺、圆滑,遣词造句讲究,不似当事人的回忆。即便如此,假设基本事实成立,文中所谓”rape“和“had sex”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对了,斯坦福大学性侵案受害者也写过一封很长的文章,回顾那天发生的事以及之后的经历,文笔及行文思路与上面黑盖尔·加朵的帖子如出一辙,似有共同的写作模板并由捉刀人代笔。老实说,这种三流辩护律师的煽情风格即便有真实背景支撑,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显得不够诚恳和真实,一般来说,经不住历史和时间的拷问。

回到华邮昨天的报道,这是一篇仓促的报道,质量一般,太“太阳”。不过,报道透露出的信息值得揣摩。有关TED的产品及其商业模式,线上是18分钟视频,花头不大,相当于自己的广告,线下才见(请读xian)乾坤。说白了他们玩的也是会议经济,每年TED会在不同地方举办不同主题的峰会,会议嘉宾至少有全球级大腕,不是戈尔就是盖茨,会费因此不菲。报道中提到的温哥华TED2017,会期五天,主题是“The Future You”,广告语是:"We spoke with thre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perts at TED2017 in Vancouver, at a dinner on the future of AI, hosted by Toyota. Here are their thoughts on how AI will change our lives in the coming years.”会议专家团队由特斯拉的马斯克领衔,与会者席位需预订,每张票一万美金。由此可见,愿意出这个价钱听人聊天的绝不是米兰街头看到女性就吹口哨不良少年,也不是乡镇长途车站看到姑娘就围追堵截的小流氓。

再看看报道提到的二个例子。原苹果公司高管Nilofer Merchant曾是TED演讲人,其视频曾有高达300万的收视纪录说,她说在温哥华期间有个TED峰会的老面孔在酒吧里用那话儿顶她,当时她用目光向旁边的朋友示意,寻求帮助。她对记者说:

I’m trying to spend my time at TED, which I paid $10,000to attend, talking to people about ideas and not worry about the guy with his boner pressed against me.

另一桩投诉来自一家公关公司创始人Brooke Hammerling,她也是TED的老朋友,今年未等会议结束,她提前一天离开,临行前她给TED老大Chris Anderson写了一封邮件,说:

This is my last TED. I was told by different people many married that for example I was hot, my figure was awesome, did I sleep with” — she named a technology celebrity — “and I was asked why I wasn’t married because I was ‘hot’ so should be able to land a dude,” Hammerling wrote. “I was offered every drug known to man… I was pushed. Literally pushed.”

她告诉记者,Chris Anderson收到邮件后让TED把会费退给她,这让她很高兴,而对她有关净化会议环境的建议,公司没有回应。

2015年10月,有篇文章正面介绍Brooke Hammerling,题目是“Brooke Hammerling: Brew PR Party Girl turned PR Princess”。试问,这样的文字没有“轻薄”的含义吗?那么,接下来的议论呢?—— "However, we did not find any mention of what her degree or what field of study was her focus." 这么一个“无名之辈”在人才济济的硅谷居然成为“公关公主”,原因何在?文章并未回避这个问题,作者毫无顾忌,“秉笔直书”:

At some point after her college years, she found herself in the Silicon Valley area where she did a fair share of night life– During this time in her life, she managed to meet and become friendly with some folks who we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careers and then over time became some of the big names in the tech world.

…………

任何人都不应成为任何不法伤害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探求招致伤害的原因越具共性越好,否则,不免在道德、人品、成长经历、环境表现等诸多过于个性化的方面对当事人吹毛求疵。共性化的东西才能最大限度引起共鸣并由此推动社会进步,正因如此,美国媒体今年下半年掀起的射狼运动因其似只揭示了某种具有表面共性的东西而很难产生超出寻常八卦之外的积极意义。何况,作为一个以先进司法制度著称于世的国家,并未因此诞生一桩有可能计入史册的案例并推动也许会切实保护妇女权益的立法运动,则不能不说美媒的行为依然带有“低俗小说”气息。

总之,试图规范“经由性欲望导致的性行为”的努力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而且,因为性欲望和丰富的人性之联接是这样紧密以及性行为是人类经济和人类家庭的起点,过激规范都难免有”不当专制“的色彩。人类的恶行不外不当、不道德和不法,我们一直在面临和处理这些问题,不是没办法,但这和女权本身关系不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