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小冠没道理

Day16 Guan读-人格心理学

小冠没道理  · 简书  ·  · 2018-09-20 11:27

#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by 小冠

行为主义-2

1. 「性别角色行为」就是通常认为的男性应该如何如何,像个男人样,女性应该如何如何,得有女人味——行为主义认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幼儿时期开始,孩子就被随时随地、不经意地鼓励做出跟性别相符的行为,同伴也会取笑、排斥假小子或敏感爱哭的男生。社会赞赏或惩罚男孩/女孩作出何种行为,这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早得多。

——大概能帮我们理解,要改变一个人对性别行为的成见,有多艰难。

2. 学术界和日常生活都用「男性化」「女性化」用来定义「独立/果断/控制…」和「依恋/合作/敏感/人际关系…」两类不同特质,天然带着标签化的成见。

然而,没有一个规定说哪些特质叫男性化或女性化;更中立说法或许是,有ABCD…等特质,ABC常在男性身上看到,CD常在女性身上看到,简单起见,才把AB称为男性化特质,D称为女性化特质,但很可能ABCD在男女身上都会有。

另外一种描述方式是,ABC更适合处理这个情境下处理问题,CD更容易在那个情境下适应。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可能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够坚决果断的人难以担任领导职位,而不论男女。

3. 不同社会、时代所赞赏的行为特质也不同,现在来说,适应更好的是「双性化」特质(如果一定要用性别来标签的话)。

发展心理学上讲,个体发展到一些阶段,不论男女也都会表现出「双性化」特质,比如:职场女性坚强、果断、独立,而男性到中老年可能变得更注重家庭、情感、照顾他人、温和而敏感。

4. 央视某教育节目里的「娘炮」现象以及「娘炮」这个词本身(很反感这个词),反映出媒体导向与社会良俗所认可的性别行为之间的冲突。

但我想引起争议的不在于「男性女性化」是否被接纳,而在于所谓主流媒体在此事上,无不透露着猎奇、消费、博眼球与不真诚,这种「理所当然」的不真诚哗众取宠才是让人别扭的关键。若传递的价值观是「活成每个人自己的样子」,大概无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都不至于引起一边倒的骂声。

重点不在于性别角色,而在于媒体的三观不正。

5. 关于「攻击性的习得」,实验室和长期观察研究都发现,观看攻击性节目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然而多年来,各类媒体上暴力攻击内容数量和程度不减反增。

暴力视频游戏比暴力视频影响更直接,在游戏里,玩家不仅「看到」暴力行为,而且「以高度的注意力积极投入到」实施暴力中;并且几乎所有的暴力视频游戏,在设计时都奖励暴力行为。

让我想到很多又暖又美好的游戏,大概游戏不止是游戏,也是三观。

一个反对观点是,有攻击性倾向者更有可能去观看暴力视频或玩暴力游戏——但即便控制了攻击性倾向的初始因素,暴力视频和游戏依然会增加攻击的可能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