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Sherlock001

碎片化知识整合记

Sherlock001  · 简书  ·  · 2019-07-13 00:54

参加了公司关于营销管理的“头脑风暴会”,在听别人说尤其是后边领导的点评,我觉得头脑中碎片化的知识慢慢成块状了。

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学习的理论知识,我理解的营销是: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产品,销售给对的人。

1、对的时间,我想到了营销日历,就是制定自己的日历,把一年要做的事都固定下来,然后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始终重复同一个节奏,就是给消费者带节奏;

2、对的产品,保持产品稳定性,通过品宣固化顾客的认知,然后靠营销日历给消费者带节奏;

3、对的人,精准的客源定位,贪多必失,注意力有限,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核心区域,推荐【注意力商人】一书;

至于效果我觉得就是那种不假思索,比如一到春节我们都想到回家团圆,看到全季就想到自然而然,看到亚朵就联系到一种生活方式。

领导的点评是:理解的还算到位,忽略了渠道,把对的产品通过对的方式、对的服务销售给对的人,顿觉豁然开朗。

听同事、领导分享,真是出其不意的收获。何总提到最多的是马云的事例,流量思维等(看来我要看看关于马云的故事了,目前仅限于乡村教师、天猫、阿里巴巴这种标签式的认知);郑总的分享有一点关于营销活动的,提到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明确目标等,内容很精彩但是讲的很快,只顾听,当时觉得都记住了,整理的时候发现只记得只言片语。越来越体会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关于目前现状下酒店怎么求生存、求发展,公司徐总分享了10点内容:

1、向外求&向内求?

2、市场营销永远是王道;

3、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

4、强大的流量思维;

5、扩大认知边界;

6、麻木是死亡的考试;

7、管理者是孤独的;

8、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借助外力高效节约成本,联盟之路;

9、打破知识的界限;

10、看透现象背后的产业链;

关于酒店管理徐总分享了3点内容:

1、怎么看?

外部:格局---政策---趋势、规律、行业方向,顺势而为---关联---焦点;

内部:方向是否对---整体战略是什么---当下及未来资源---实事求是;

2、怎么选?

选一个方向---方法---模式---选人---制定一个清晰的计划---实施办法;

3、怎么实施

一个报告---一个团队---一个产品---一种策略---一个过程---资源整合;

一边听,一边突然就觉得脑海里的很多知识点一片片奔涌而来,向内求&向外求?我想到管理是相通的,营销日历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源;联盟之路我想到了一本书【联盟】,管理者是孤独的我想到了只看“结果”是最low的管理方法的说法;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我想到了罗振宇,想到了减肥;想到了我的精神偶像王阳明知行合一,还有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临终之言。我在笔记边上用简单几个字做了记录和提示,会议结束后回去做了整理,那些一闪而过的知识碎片如下:

1、管理是相通的,“营销日历”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几乎所有员工都知道周二下午应知应会考试,每月会开表彰大会、员工生日会、座谈会,管理人员知道周一下午是培训,这给员工一个非常稳定的认知,避免因临时兴起拍脑袋的行为,让员工面临过多变化而无所适从。

2、如果说做品牌营销,就是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演戏,演员是公司,观众是客户。经常搞营销活动创新的公司往往都会盯住同一个舞台上的其他演员,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特,为的就是和其他演员竞争。然而:是不是紧盯舞台上的对手过招,压根没顾上台下的观众。最后加黑的一句是我的感想。

3、因果链就是变量之间增强或减弱的连接关系。为什么要知道因果链?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眼里只有当下的“果”,看不到潜藏的“因”,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但是名医不一样,根据病症找到病源,药到病除,神医就更厉害了,能还原还能推演,防病于未然。相关是未知的因果,真正的洞察力,要可以始于相关性,但终于因果链。很多管理者喜欢说“我只看结果”。业绩不好,就严厉批评,开会沉闷就强制发言,团队矛盾就各打五十,有人贫穷就走过去罚款,警告他们以后不准在贫穷。但是只看“结果”是最low的管理方法。而真正有洞察力的人,会用“因果链”顺藤摸瓜,找到与之相连的“原因变量”解决问题。这就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个碎片来自于刘润老师的课程。

4、人都想着速成,不想扎扎实实做事,就滋生“务虚”的风气。就说减肥,正确的做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你用多长时间胖起来的,就计划用多长时间瘦回去,但多数人怎么做的呢,满脑子想着速成,满脑子想着捷径,几天没见效果就放弃,要不就是拼命折腾自己暂时成功了,然而不得不面临一个后果:反弹。缺乏的是一种稳定的品性。工作也一样。

5、罗振宇每天6:00发一条60s的音频,说要做10年,现在已经第7年;估计很多人跳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不简单吗?但我的精神偶像王老师提倡“知行合一”,我就去试过,我的计划是每日早晨6点钟整理一条内容:一句具有启发意义的话(绝大时候是摘抄)配一张自己摄影作品,简单吧!但是我失败过很多次,要不出差忘记了,要不就是睡过了头,各种意外情况总是不期而至。亲自试一下,这能多多少少改变认知,你就不会经常干那种拍脑袋跟着感觉分派工作的蠢事!

最后分享一个事例,可能和会议没关系,但是思绪守不住,就想到了这个:

去吃早餐,我带着耳机朝服务台一站,服务人员就帮我点好了早餐,微信付款前后不过一分钟,看到服务人员好像和我在说话,拿掉耳机,原来是问我,天天吃一样的早餐不腻吗?我回答说,不腻,还省事。

我点一样的早餐6个多月了,最开始我先是选择了一家比较干净比较近的早餐厅,店里有很多套餐,也可以单点,有时候还要排队,碰到排在你前边刚好是个选择困难症,你就是干着急没办法。

我第一周尝试了好几个套餐和单品,最后定下来的早餐是豆粥和蒸饺。这样避免了选择的纠结。3个月后,有一个服务人员看到我来就知道我要点什么,她都提前帮我点好,但要是其他服务人员,他们还是按照流程问我点什么,你点完?她再问是单点还是套餐?这句纯粹就是废话,因为我明明是单点了。你回答后,她接着问,在店内吃还是打包。如果那个服务人员在,她就会提醒说:这位客人早餐就是豆粥和蒸饺。(可以看作是现场实操培训)即使这样,下次再来还有服务人员按照繁琐的流程再问一遍,让你觉得也是挺烦的。4个月后,在去点早餐,服务员会问豆粥和蒸饺吗?我说是。5个月的时候,你点完单,屏幕上显示排在你前边的有四五单,但是刚一点完,服务人员就把我要的早餐给到我。6个月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带着耳机不说话,朝服务台一站,接着付款,然后取餐,即使前边还有好几位等着取餐,从点餐到用餐结束前后3-5分钟。最开始时候20分钟左右,遇到周末可能30分钟都会有。

一件事情重复多久,才会有量变到质变,临界点在哪里?比如吃早餐这件事我重复了6个月,服务人员才有了稳定的认知,而且我有三四天没去用餐,在去的时候就只有个别服务人员会记得。那如果有人离职,换了新人呢?那一个新员工培训三五天就希望她面面俱到合理吗?推一项工作三五周要达到预期效果现实吗?正是有很多这样的体验,促使我做一件事情时候会有更多的思考。

管理是用智慧解决问题,场景不同,环境不同,招法就会不同。除了向老师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极为重要。生活本身就是凌乱的,工作是凌乱的,管理者就是要善于在凌乱的事物中,发现清晰的线索和逻辑,否则你的能力和境界永远不会得到提高。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