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梦想写作者

我的本质就是不值得被爱的

梦想写作者  · 简书  ·  · 2022-04-12 11:53

有人会好奇:对啊,人为什么要拒绝爱呢?因为这样符合他内在不值得被爱的人设。

这时候,拒绝就变成了自我保护:“如果我不能确定爱的持久性,我宁愿不要。我的内心就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如果我接受了你这次的爱,我依赖你了,怎么办?你说拿走就拿走,说不爱我就不爱我了,我该怎么活下去呢?”

就像一个乞丐一样,对他最大的惩罚不是贫穷,而是给了他一个月的暴富。不过,你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乞丐,你很懂得克制,绝不会去享受这一个月的暴富,除非有人能向你保证财富是永远的。但是,其实别人向你保证了你也不会相信。因为,他怎么保证的了?

贫穷是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里,人会感受到安全。不被爱也是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里,比偶尔的被爱安全多了。既然是习惯,你就可以知道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了。

习惯来自经验。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体验到的就是不被爱,那么不值得被爱的感受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在跟爸爸妈妈的互动中,很多孩子从小就不被关注,不被重视,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支持,不被认可。在爸爸妈妈无数次的催眠和眼神里都大写了一句话:“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在爸爸妈妈的世界里,比孩子重要的东西有很多,可能是工作更重要,可能是另外一个孩子更重要,可能是他们理想中的孩子更重要,是他们自己的情绪更重要,是亲人的安危更重要。这时候,孩子体验到的就是自己不够重要,自己不被重视。

每当爸爸妈妈跟孩子沟通时,他们爱说的话就是:“你应该这样,你怎么可以那样,如果你不这样就会怎样,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太多父母擅长表达、输出,较少有父母擅长询问、倾听。而关心的前提就是询问啊。父母若从来不问孩子怎么了,孩子体验到的就是不被关心。

这种表达经常以强势命令开始,以孩子不得不执行结束。这时候,孩子就体验到了不被尊重、不被接纳。以否定开始,以父母的耀武扬威结束,孩子体验到的就是不被认可。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怎么敢再轻易地相信自己可以被爱呢?

他也不是没尝试着相信过,也曾经无数次希望过,但从小到大,每次希望带来的都是失望。他都失望一万次了,你让他第一万零一次相信?

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然后他会把这种认知带到成人的世界里,再次在成人的关系里体验不被爱。

所以,亲密感匮乏的本质逻辑就是“我不值得被爱”。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