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林林柒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定义的、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李普曼 所以这个世界就这样了吗?不啊!我们还有改变生活的想象力呀! 个人公众号:travelmt 过去的历史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且需要更新对过往的理解,让未来可期。
今天看啥  ›  专栏  ›  林林柒

断舍离&极简:从量到质的转化方式之一

林林柒  · 简书  ·  · 2018-09-04 23:47

之前提到在“嘿 哲学”的节目里,有一期是讨论“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其中还提到了一个叫作「扬弃」的概念,并引用了《逻辑学》里对「扬弃」的定义:

扬弃在语言中,有双重意义,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停止、终结。即,被扬弃的东西同时即使被保存的东西。

也就是说,量到质的转变过程,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就意味着你更愿意放弃什么,或者更愿意得到什么。

想起前两年刷屏的「断舍离」,一开始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顾名思义就是,扔扔扔呗,把不需要的东西以各种形式扔掉就是了咯(比如捐、赠、送、丢、毁)。但是实践起来真的没有想象地那么容易,因为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之所以会囤积在自己的周围,还不是因为「总觉得之后会用得到」。所以,实际情况就算是之后几乎都用不到,也不想体会那种仅有那么一两次需要用到它的时候,却想起这个东西已经被自己扔掉的懊恼感。

然后,就先放那好了,免得哪天要用的时候没得用了。

知道自己什么该扔什么不该扔的人,个人觉得和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人是一个性质的。他们的青春里甚至没有「迷茫」这两个字,又或者迷茫期一般都很短。

把断舍离践行到极致的人里,印象最为深刻的人就是乔布斯了,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一张图,配图说明图片中空荡荡的背景就是乔布斯极简主义的家。

断舍离,作为极简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行为方式,感觉更倾向于外在,包括居住的空间,包括以苹果为首的产品设计,给人一种简单清爽的视觉享受。我所知道的,还有另外一种方式的极简,它更注重于内在所需,而外在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自然而然地就显得似乎不那么的重要。这里的不那么重要是指完全不影响一个人想要达到的极简的目的。

最为典型的就是爱因斯坦。尤其对他生前那张凌乱的书桌画面,印象颇深。

“我从来不会随身带着笔记本,我常常要让自己的大脑轻松下来,以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我要研究的问题上。对于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我很难准确的回答,必须要先查阅一下辞典才可以。因为我从来记不住辞典上的内容,我的记忆是用来记住那些辞典上没有的东西。”

这是爱因斯坦回答记者“为什么你的记忆力会如此之强”的回答。

只记需要的东西,我想无论如何都是对自己的大脑空间最充分与合理的利用吧。他知道什么东西是不需要的,比如辞典上一查就知道的内容,就像现在百度一下就能搜到的信息一样。

也因此,即使他的书桌再凌乱,他也能明确每份资料所在的位置。因此,外在的极简或者断舍离对他而言,即使是真的只是因为懒得收拾,也完全没有整理的必要。

在再回到量与质的关系上,都认为量是质的积累和铺垫,没有量的前提,就没有质的存在。但我认为,要想尽快进入到量变往质变的发展阶段,有意识地去量里挑选出自己最需要的,也许才是最关键的地方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扬弃。质变,也许就在你所挑选的最需要的量中聚合而生,而其他的,再多的量,也只能达到滥竽充数的目的:至多带来熟练,仅此而已。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