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月三分

非理性信念

月三分  · 简书  ·  · 2020-01-12 19:13

焦虑大多时候来源于非理性信念。常常同强迫心理有关,类似我必须、他人必须、世界必须这样的心理。


小时候看家有儿女,只觉得是喜剧,现在觉得它更像是对家长的教育片。刘梅这个角色时常带着一种焦虑感,比较明显的体现是,想着把小雨培养成天才的那段,以及逼着夏东海去锻炼等等桥段。这些行动的目的是好的,结果经常不符合理想。幸好刘梅同志还有夏东海这么高级的心理大师安慰着,没有陷入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怪圈。刘梅的焦虑和夏东海的佛系形成了一种互补,创造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04年的北京,有着大房子和稳定工作的幸福家庭,尚且难以消除家庭妇女的焦虑感。2020年的北京又是怎样的情景?


在抖音上,我看到一个ID为哈佛爸爸北京带娃的博主,讲述了自己在北京培养自己1岁的孩子1年需要的花费,注意,是一岁的孩子,差不多在34w左右。按照他的算法,上幼儿园和小学之后,这个数字大概要指数级增加。博主说自己是哈佛毕业,身家过亿,从事教育行业10多年。视频核心思想是,在北京育儿,不能佛系,必须要赢。我去看了他其他的视频内容,大概都是和早教相关的。于是意识到这是育儿界的罗振宇,大概又会有一批中产阶级的刘梅们,看到这样的视频,然后开始焦虑起来。


名校精英们从学生时代走过来,常常有着非常强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这种从小养成的思考方式会延续到下一代,在没有提升阶级之前,这种属性会一直持续。经济学上的棘轮效应是,当我们已经适应了相对较好优渥的生活以后,就很难再往下去过相对差一点的生活。我在各种平台都看到过这样的帖子——年入百万在北京生存困难。大多数是北大、清华这样的毕业生感叹生活压力之大。有时候你觉得这样的言论非常荒谬,有时候站在他们的视角又觉得好像可以理解。


各种热搜平台的常客主要是,恋爱、婚姻、育儿和工作话题。最近几年来的话题情绪偏负面的很多,恋爱中的两性不理解、婚姻遇到瓶颈期的纠结、育儿压力之大和工作前景的不确定性等等。最近几年也是科技让生活更便捷的几年。只是回过头来看,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变得有些滑稽。我们确实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店里购物,动动手就可以买一件新衣服,也不需要跑很远就能吃到心仪的菜,外卖能让我轻松吃遍北京城,更不需要花费很多钱去看看国外的世界,看看短视频的旅游博主就能游遍全球。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对普通人来说,花在真实世界的时间变少了,花在虚拟世界的时间变多了。在线购物、游戏、视频、直播、社交媒体占据了大多数时间。网络让世界变得扁平,也让世界变得陡峭。我们确实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别人的生活,却没有下意识想到,这种扁平的背后是看不到的陡峭的屏障。


正如还未改变阶级的名校精英们,策划着如何攀越那座财务自由的大山,普通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早点过上我所羡慕的别人的生活,不论那种生活方式是真实的还是被塑造的。


焦虑有两种,健康的适度的焦虑,和不健康的过度的焦虑。分辨的标准是是否为非理性信念。遗憾的是,非理性的信念正变得越来越多。非理性信念本身就没有统一的形态,由此产生了混乱的信念。不同的价值观念,聚集成不同的群体,往往群体之间会形成冲突,因为有着他人必须怎样的想法,就会始终想着要同化对方。冲突带来了更多的非理性和焦虑感,确切的说,这是一种战争。在网络上,战争总是无处不在。最后真理没有辩论出来,倒是制造了更多的恐慌。


阿尔伯特·埃利斯创造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焦虑情绪完全可以被自己控制和改变,与非理性信念辩论以及建立有效的理性信念有助于消除焦虑。我研究生毕设的关注点就是焦虑情绪的控制,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做毕设的过程中,焦虑感反而变少了,是不是可以说,做毕设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好的设计。同样的,当我们去阅读心理学有关焦虑情绪的著作时,反而没有焦虑感。


行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一般是比较理性的,专注于当下一般是比较客观的,都不太容易焦虑。而停滞的生活和专注高期望一般是非理性的。


小时候以为学习的竞争是智商的竞争,后来才发现其实是心态的竞争。从小到大,我学习状态、学习习惯最好的时间是初三上学期。那时没有过多杂念,心态比较好。往后的记忆却都不太美好,主要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很长时间没有纠正过来。类似我必须这样的话语,会在自己的日记中经常出现。那段时间也意识到了心态的问题,可是错误的想要依靠自己去解决的思维方式阻碍了我,于是恶性循环,到了一个严重的地步。其实类似我过去经历的青少年并不少见,可惜大家都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学校尽管非常重视心理辅导,却也是干着急、缺乏合理有效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任重道远。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不是太理性太冷静了,其实结论恰恰相反,我那时的思维是非理性、不客观的。无论表现的如何冷,掩盖不了内心的乱。比如高考前一晚一夜未眠,第二天还是看似冷静的去参加考试,其实是乱到一种麻木,下意识的放弃了。高中三年困扰我的非理性信念是我必须考清华,按照客观的规律来说,这件事的难度很大,我心里也清楚,但是还是一直加强自己必须要做到这件事的信念。其实以我当时的成绩,应该稳扎稳打,慢慢提升才对,可是一直被这样的信念困扰,所以每次的决策和学习都无法专注下来。带来的后果是,我表现得更加糟糕,也对自己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多年以后,当我回过头再去看那段时间,以及看到了很多最终考上清华或者北大学生的经历,我才意识到,非理性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我能从过往的经历学到的一点是,最大限度的去减少必须、应该、理应、强求以及因此产生的一些非理性信念。无论是学习、情感、工作还是生活,都少一点我必须,多一点看情况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