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鸣情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一鸣情感

《我离婚了》9离婚后如何处理与孩子爸爸的关系?

一鸣情感  · 简书  ·  · 2019-05-30 00:26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即使是父母离婚之后,因为孩子这个纽带,两个人也总是要有很多交集。可是面对曾经那个爱恨交织,甚至如今只剩下恨的人,该如何处理今后的关系呢?

如何处理,才是恰当的,能让孩子在更好的状态下成长呢?毕竟,离婚已经对不起孩子了,总不是想更多的减轻父母分开带给孩子的伤害。

离婚后,该如何处理跟孩子爸爸的关系?很多单亲妈妈都会为这个问题感到烦恼。今天,我们的共读主题是:离婚后,如何处理与孩子爸爸的关系。看看《我离婚了》的作者是如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的。

一、每一次有人问作者这个问题,作者都会推荐来人向某知名女演员学习,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这位女演员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她有一万个痛骂前夫的理由,但争取到女儿抚养权之后,她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一句孩子爸爸的坏话。

某媒体曾直击她的前夫带现任妻子和女儿外出吃饭,只见“继母女”俩人又牵又搂,有说有笑,相处融洽。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若她不够有肚量和胸怀,又如何能教育得出这样的女儿?如果她一直给女儿灌输前夫的斑斑劣迹,女儿又如何能与父亲以及继母相处良好?

很多人认为,为了孩子不得不跟那个伤害了我们的前夫联系对自己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作者觉得这件事儿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

就作者自己的感受来说,前一段婚姻里经历的那些伤害以及离婚本身,曾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困扰,但若没有孩子,她不一定会释怀得这么快。

是孩子的存在,让她能以更加温柔、谦和的态度去审视过去那段关系,也让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尽快放下过往,努力向前看,向前走。如果没有孩子,那些负面情绪或许会在她心里堆积、发酵很久。

从离婚那一天开始,她就知道,她如何对待前夫、如何向孩子提及前夫、如何对待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

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她觉得自己做得最到位的事情是:她从来没有在女儿面前说过半句她爸爸的坏话,而且,她也影响了她的家人,让他们也做到了这一点。

让她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一件事。离婚半年后,她带女儿去超市买呼啦圈。女儿拿着呼啦圈问她:“妈妈你会吗?”她说:“妈妈不大会,转得不大好。”

她再问:“那爸爸呢?”她很客观地回答女儿:“你爸爸能转很多圈哦,你可以让他教你。”女儿现在还小,我还没有认真、系统地跟她聊过父母离婚这个话题,但她早就想好了措辞,等时机成熟就会告诉她该怎么看待父母离婚这件事。

二、在《我离婚了》一书中,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离婚故事和情感历程——

刚离婚那阵子,母亲对我的前夫多多少少还是心里有气的,她曾跟当时刚学会说话的女儿说过:“你爸爸不爱妈妈了。”

女儿听了,摇头晃脑地回答:“我爱!我爱妈妈!”母亲自豪地把这话转述给我,本意是想说明孩子很爱我,没曾想却挨我一顿批评。

我认真地跟母亲说:“以后这种话不要跟她说,也不要逼她表态更爱爸爸还是更爱妈妈。她爱妈妈,但不一定要以排斥爱爸爸的方式来呈现。你看外公外婆都走了这么多年了,如果有人问你,你更爱他们两个中的哪一个,你又如何回答?”

母亲听我陈情利弊后,非常尊重我的意见,以后类似的话再没跟孩子讲过。

心理学上,不管在什么情形下,孩子都会本能地想向父母寻求认同,或者寻求与父母相似的部分。这种“求同”是基因里带来的,潜意识里指向的是:“看吧,我真的是你们生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表态,也不能让他压抑对父母任何一方的爱和认同感。像“你更爱爸爸还是更爱妈妈”“你爸妈离婚了,你站谁那边”这类问题,除了满足大人可笑的虚荣心和控制欲之外,对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益处。

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说,面对一个曾经让我遍体鳞伤的前任,我当然是希望能“老死不相往来”。但有了孩子,就由不得我们这么任性了。

离婚,改变不了前夫是孩子父亲这个事实。不管我们多么爱孩子,母爱终究不能代替父爱。如果孩子的父亲愿意爱她,却因为我的自私、狭隘、独霸欲让孩子无法坦然接受,那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他或许曾经伤害过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是可恨,但我不想恨他,更不想让孩子反感他。恨是一种很强烈的情绪,需要消耗很多心力。

从个人情感上,我和他已经切割开了。对这个人,我不会再产生爱情,过去发生的那些爱恨情仇也不会再让我萦怀。

可是,因为孩子的缘故,生活上我不能和他切割。离婚后,我只把他当成“孩子爸爸”,一个“离异父亲”,甚至是一个全新的人。

当你的期待降到够低,当你对过往能够释怀,自然就不会因为他曾经做过什么事而觉得现在的他不值得、不配得到我的尊重。

退一万步讲,万一哪天我英年早逝,孩子爸爸是最适合扛起抚育她的重任的人。友善对他,也是为自己和孩子积累福报。

离婚可能会对每个单亲爸妈造成心理冲击,而如何不把这种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延续到孩子身上,如何做好孩子心灵的“减震器”,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父母离异的这种不幸,值得每一对离异父母深思。

在西方国家,很多离婚后的父母依然可以为了孩子在一起聚会、郊游,甚至再婚后的两个家庭都可以带上孩子相约去郊游,只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到“爸爸妈妈都陪伴着你”的亲子时光。

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你若这么干,即便你对前任已经没有丝毫爱意,旁人看了也会认为你想复婚。因为在我们中间,能做到“一别两宽,各生欢喜”那样文明的离异男女,毕竟是少数。

很多中国夫妻有了一定矛盾后,首先想到的是忍耐。在很多人的传统思维中,“一忍再忍”才是经营婚姻的秘诀,而两个人要闹到离婚的地步,必然已经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了。

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很多人宁可失去婚姻中的“自我”,也要成全一桩外表无损的婚姻。在这样的婚姻里,人们强调的是单方面的忍耐,而不是双方的“融合”。

忍耐的后果是什么呢?你的心灵负担不会消失,负面情绪依旧在不断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融合”呢?是拿“我的自我”跟“你的自我”去“融合”,我不需要你忍耐我,我也不必委曲求全。

两人之间若是出现了什么问题,那就合力逐个攻克、解决、消融。消融不了,也不强求,融合得了就是幸福,融合不了则是孽缘,那就好聚好散。

这种“融合”不会让夫妻双方有付出感和亏欠感,大家心无挂碍地相处,离婚之后也不会觉得谁欠了谁,自然也就能淡然地看待这段已经结束了的关系,然后得以站在“为孩子好”的角度,去经营与前任的关系。

许多离异夫妻因为孩子的教育等问题,不得不经常联系沟通,时间一长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建立了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新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发现彼此反而比以前更加能够理解对方、谦让对方了,像半个朋友,也像半个亲人。

我觉得和前夫相处得像一起抚育孩子的合作伙伴,但又不至于让人产生“暧昧联想”是最好的。

三、作者的一个朋友,刚开始跟前夫离婚的时候,曾经咬牙切齿地说希望这辈子都不要再见到他。为此,她甚至主动申请调去了分公司。

离婚三年以后,她又被调回总公司。那年,她和前夫两个人所在的部门合作搞一个活动,见到已经再婚的前夫忙前忙后布置会场,她主动迎了上去,拍了拍前夫的肩膀说:“你怎么变得这么胖了?这周末记得来接孩子啊。”

那天,她在电话里兴奋地跟作者说:“当时我跟他说话那口气,完全像是在跟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打招呼。曾经我觉得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事,早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了过去。”

是啊,这世界上真的没有人值得你恨那么久。不管你内心里有多少怨毒和愤恨,那个人、那段关系已经远去了,我们不能带着这种“被伤害感”“被亏欠感”“被辜负感”过一辈子。

《我离婚了》的作者倡导所有单亲妈妈放下往事、尽快释怀,为了孩子跟前夫维持一段良好的关系。但一段友好关系并不是靠单方的努力就可以达成的。

任何一段两两关系,都需要双方共同经营,如果对方对经营这样的关系无心也无力,你也不必过分苛责自己。孩子和爸爸之间有怎样的缘分,那是他们双方的事。

作为单身妈妈,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永远不要将自己对前夫的喜恶、爱憎强加给孩子,他们父子(女)如何相处让他们自己做主,我们大度配合就好。

我们没法改变别人,最多只能影响别人。若是影响不了,能怎么办?我们只能处置自己,改变对现实的解释方式,学会站在糟糕的废墟上看从头顶倾斜下来的阳光。

特别要提及的一点是,很多单亲妈妈会觉得离婚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所以恨不能要把自认为“对孩子最好的一切”都争取过来给孩子,这是典型的“过度补偿”。它所折射出的镜像,并不是孩子的现实需要,而只是你的内在焦虑。

过分夸大单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过度干预和控制孩子的成长,很容易陷入“爱之过甚、担心过度”的泥潭。你放轻松点,自己不把它当回事,孩子自然也就不会觉得这算是个什么事儿。

-【结语】-

“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如果你不愿意,没有谁,可以伤害你。孩子的爸爸,是你曾经的爱人,不能做到相濡以沫,那就“相忘”于江湖。

从为了孩子好的角度出发,从为了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我想每位离婚的妈妈就知道如何做更好了。

“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离婚父母应该如何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更多的伤害?

看完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启发吗?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