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公益瑜伽冥想
只有连接上天的大能,才能知晓生命的意义!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国际公益霎哈嘉瑜伽,40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免费教授,已传遍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城市,被称为是伟大的瑜伽(Mahayoga)。国内外多个城市已有长期免费的公益霎哈嘉瑜伽。霎哈嘉是自然而然之意,瑜伽(yoga)意指联合,霎哈嘉瑜伽意思是自然的联合。瑜伽并不仅是体位的运动。通过自然的入静冥想,人们可以认识人体精微能量系统,它对应医学上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系统。人体精微能量系统主要由三条经脉、七个能量中心和昆达里尼所构成。推荐广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霎哈
今天看啥  ›  专栏  ›  公益瑜伽冥想

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英国画坛天才威廉‧布莱克

公益瑜伽冥想  · 豆瓣  ·  · 2018-10-10 14:01

欧洲永恒价值剧团Victor Vertunni等演唱William Blake's Songs

“威廉.布莱克要在世上毫无畏惧地宣示上天的知识。他必须要用象征性的语言,如果你是个已得到自觉的灵,便不难明白他。于是你便能随着他哭,随着他笑,随着他观看这一出世界的戏剧。”——锡.玛塔吉

blossom布莱克花朵-国际公益霎哈嘉瑜伽拜赞音乐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Victor Vertunni 经典

一粒沙子(天真的预示)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威廉‧布莱克

A grain of sand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第一首曲子是唱诗班献上的《耶路撒冷》,让很多人感慨。它由英国著名诗人和艺术家威廉·布莱克创作,在英国家喻户晓,是各大正式场合必演的曲目之一。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他的译介也不多。威廉·布莱克是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永恒的福音》、《天真与经验之歌》、《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等。

自觉的灵威廉·布莱克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住在伦敦百特街(Broad street)28号,由于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后来为了家庭,他去雕版印刷作坊工作。他的一生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布莱克四岁就看到了宗教景象,并且时常有特有经历。他曾看见过缀满天使的大树,曾见到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圣先贤,并给他们画过画像。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人们称他为不可思议、能见异象的人,他拥有双重视野,能看透视觉世界的虚伪外衣。大部份人对事物均是一样一样的去留意,布莱克则通晓灵性力量,知道不同事物均有联系,他告诉人们他的能力:“我不是以外表的眼睛看事物,我只是透过它看事物,而不是依靠它。”早在孩提时代他的神秘力量已有显现,有一次他在花园里摔了一跤,母亲把他抱起带走,他便喊着说:“我看见所有的树满是天使!”另一次,有人问他:“当太阳升起,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像钱币的火圈?”威廉回答:”啊!可不是!我看见无数天国主人的同伴大唱『神圣,神圣,神圣。』”

他的画大多是表现他入静中所见到的人物,如他为自己的诗“欧洲:一个预言”所作的插图就是如此。作为一个雕刻艺术家与作家,布莱克认为他负有帮助英国建立以爱为基础的新社会秩序的使命,他称之为“耶路撒冷”。他感到他一定要揭露社会的错误,唯一的方法是令人知晓灵性的价值,而不再只想着物质的利益。“我有一种正法去宣扬。”他如此说道:“我不会放下我的伟大工作,去打开人们不死不灭的眼睛,向内探索永恒的工作。”布莱克以写作及绘画去成就他的使命,他的作品主题主要是正义。他的一首诗《米尔顿》,花了他四年的时间,诗里有加插圣诗“耶路撒冷”。在序言中,他称写作只是以天启的能力去默写,他说:“我是默写天国的讯息,不论白昼与黑夜。” 威廉·布莱克完全凭着热爱,成为画家和诗人。在诗歌中,他让想象舞动,歌唱力与美,赞美纯真与神秘,并建立他自己的宗教系统。在他的时代,他太超前了,备受冷落,是自然的事。他的代表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被萧伯纳誉为“革命的圣经”。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的交谈,尽管世风低落,但布莱克怀着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 “世俗反讽”运动中。布莱克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不同寻常的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他的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特有经验,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 “天国诗歌”的归依与信仰,这就是布莱克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在同时代人眼中,威廉.布莱克是一名才华卓绝的的圣者。有人说“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和他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

布莱克歌唱四季之美,吟诵晚星、黎明、山冈与晨曦等自然景色的瑰丽,也探究死亡与爱情、青春与命运等那些永恒的艺术主题,他的诗纯真清新、情感真挚,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布莱克一生浓厚的天启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预言性、宗教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诗作内容以神秘、宗教及象征为主要特征。他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布莱克不理会禁锢心灵的传统宗教。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诗歌是精神革命的圣经。他,这个见到过上帝和天使的作者,因此而成为现代精神的先知。布莱克是一个深入人类灵魂的揭密者、探险者和革命者。他的诗歌直接诉求宇宙奥秘和心灵的真实,并力图从束缚精神自由的生存现实中努力挣脱出来。《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他展示的是人类灵魂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天真之歌》是人类精神原始本真向度的揭示,布莱克说“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摇篮中的婴儿,自由嬉戏的孩童,到处游荡的牧羊人,都是一样的纯真、欢乐、美丽、自由,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处于纤尘未染的境地。如在创世之初,处处流露着超验性和神秘性,好似发自宇宙深处的光未被阻隔地投射出来。而《经验之歌》则是灵魂被异化的沉沦图景,人的本真精神与经验现实发生了分裂,彼此冲突,妒忌和自私用黑夜缩住少女与黎明的欢乐,用奴役和压迫把自由的爱捆住,以贫困和不义在大地上播撒悲惨与不辛。在这种痛苦的精神处境中布莱克见证了时代的苦难。 英国诗人和版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死于1827年)临死前在唱歌,他的妻子问他,这些歌是谁写的。他回答说:“这些不是我写的,亲爱的 ! 不,它们不是我写的。” 布莱克的妻子凯瑟琳曾说:“我只是布莱克先生很少时候的伴侣,他时常在天堂当中”,她很尊崇布莱克,而布莱克把她称为“自身喜乐的甜蜜影子。”布莱克于逝世时享年七十,他曾说:“坟墓是天国的金色大门。”直到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在他临终时一个身旁的朋友如此写道:“他死于星期日晚上六时正,神态极其庄严。他说他会到他一生所求的国度。就在他死前的一刻,他的面色美好,眼睛发出光芒,高歌他在天国中所看见的一切。” 布莱克死于一八二七年。由于他的墓上连一块墓碑也没有,因此至今谁也不知道他的坟墓所在。然而这位天才诗人画家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热点。布莱克对华滋华斯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虽然同时代人并不重视布莱克,但是后世的文学家、文学史家和美术史家们对他的研究却越来越丰富,这恰恰证明了布莱克的诗画艺术有着耐人寻味的魅力和经久不衰的价值。T.S.艾略特赞叹:“布莱克禀承了一种相当了解人性的能力,对文字和文字的音乐有一种非凡的新的意识,而且有一种臆造幻象的天赋才能”。随着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剑桥大学会有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学者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只有充满敬畏的潜心阅读也许才是较恰切的选择,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美丽而深刻的诗篇。

布莱克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现在威廉·布莱克的画作在英国被称作国宝,放在国家博物馆。他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大画家,堪称英国画坛最具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之一。布莱克大部分的绘画作品都是蚀刻版画,他自己也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进行上色。在艺术创作方面,这位极有个性的诗人也始终坚持用水彩和蛋彩,而不是长期以来在艺术中占权威地位的媒介———油画。在西方美术史上,无数名家们画了无数圣经题材的作品。但只有威廉·布莱克将其作为自己表现梦幻的手段,用的是完全个人化的视角。他说,“思想从不在天堂中遨游的人不是艺术家”。“难道绘画仅限于单调乏味地摹写真实,仅仅表现濒死和死亡的对象,不是像诗与音乐那样有它自己的创造与梦幻?不!不是那样!绘画也像诗与音乐一样,在不朽的思想中存在与狂喜。”布莱克完成了圣经《约伯之书》的水彩插图,1820年又开始了工程浩大的《神曲》插图,这组插图共有102幅,直到他去世前的一年才完成。雕刻家布莱克也被视为英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他的作品,使用单纯而强烈的线条与色彩,来描绘超现实的梦幻般的感情,作品常传递出神秘的宗教的感觉。这位不同寻常的天才所使用的实际的形体,有时不但因袭传统甚至还墨守成规。而他的想象则以相同的方式靠文学,特别是弥尔顿、但丁和圣经来滋养自身。布莱克的作品往往具有一种充满灵感的激越和伟大。布莱克的画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布莱克的 “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的诗句启发了西班牙著名画家格列柯和达利,达利用天才的化笔表达了对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诗人的认同与赞美。 布莱克自己合作印刷的诗画集,包括了诗人早年的著名作品《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和《天堂与地狱的结婚》等等,在当时只是诗人的亲友们,为了卖情面才向他们买一两本的,现在早已成了艺术上的瑰宝。这些诗集在目前英国珍本书的市场上,至少要值两千镑一本。他给《神曲》所作的那一套水彩插画原稿,共68幅,1918年出现在古书拍卖市场时,就已卖得七千六百六十五镑的惊人高价。现在世人对于这位诗人画家的作品愈来愈重视。时至今日,威廉·布莱克的画和诗会令许多现代人深深地感到震撼。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馆藏十分丰富的专馆;英国泰特美术馆以44.1万英镑购得的8幅布莱克作品,描述的是全部是地狱痛苦的景象。泰特美术馆馆长艾利森·史密斯说:“在这些画的深处有着某种东西——你会感觉到它们把你直接带入到布莱克的思想中。” 继著名的泰特美术馆之后,英国国家肖像馆也高价收藏了他10幅肖像画作,这一举动被西方各大艺术媒体广泛报道,并纷纷预言:“威廉·布莱克热潮”将渐渐升温。威廉·布莱克的艺术影响力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增长、发酵。威廉·布莱克影响了后来不计其数的作家、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也不断地出现在现当代的文化生活中。威廉·布莱克的诗歌也被改编进了许多流行音乐里。在绘画领域,布莱克的艺术风格甚至成为现代许多漫画创作的灵感!英国文学界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意识到他们原来忽略的不仅仅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版画家,而且还是一位诗哲。20世纪布莱克受到了T.S.艾略特等现代主义诗人的格外推崇。 除了自己的诗作,布莱克为《圣经》、但丁的《神曲》、班扬的《天路历程》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作过许多插图,此外还有一些独立的水彩和版画。

威廉·布莱克在上世纪初启蒙着一代中国新诗创作者,他的诗歌作品从民国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到了近年来,布莱克诗集中的图像才逐渐受到重视,进入美术史的研究范围。同时,布莱克的诗集在中国的出版越来越注意原版诗集中图像的重要性。袁可嘉和王佐良这些翻译家将布莱克的经典诗画作品引进中国,贡献巨大。一九八六年春,王佐良组织卞之琳、郭沫若等人翻译布莱克的部分诗歌作品及某些诗歌的选段,如“欢笑歌”(“The Laughing Song”)、“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病了的玫瑰”(“The Sick Rose”)、“老虎”(“The Tiger”)、“爱的花园”(“The Garden of Love”)、“伦敦”(“London”)、“人的抽象”(“The Human Abstract”)以及“伐拉”(“Vala”)等。

I am in you and you in me, mutual in divine love.

我在你心中,你也在我心中,我们都在神圣的爱之中。——威廉·布莱克

人必须劳役,必须悲伤,而且必须学习,必须忘却,然后必须归返。

每一个夜晚,每一个清晨, 有人生来就被痛苦纠缠。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夜晚,有人生来就被幸福拥抱。 它被叫做命运。

谁曾嘲笑纯真的信念,他将被岁月和死亡讥讽;谁要动摇纯真的信念,他将永远被埋葬在陈腐的墓穴中。——威廉 布莱克

基督教就是艺术而不是金钱。金钱是它的诅咒。——威廉·布莱克

把喜悦绑缚在自己身上的人,

反而毁灭了长着翅膀的生命;

当喜悦飞去而吻别它的人,

将活在永恒的朝阳之中。 ——威廉·布莱克

乐与忧精密的交织在一起,

恰巧作成圣洁灵魂的外衣;

每一种痛苦,每一次焦愁,

全都贯穿着快乐的丝缕。 ——威廉·布莱克

致清晨

噢,圣洁的处子!披着至纯的白衫

启开天堂金黄的大门,飘然前来;

唤醒沉睡在天堂的黎明;让光明

从东面的楼阁升起,并携来

于天光放明之际出现的甘露。

噢,容光焕发的清晨,向太阳致礼,

那个被激醒的,像猎人见到追逐之物的太阳,

而自己登着皮靴在我们的山峦之上显现。

威廉·布莱克《永恒之神》插图

据说,当布莱克住在兰伯斯时,他曾站在一个楼梯的顶端,看见过类似的一副幻象出现在空中。从这幅画面上可以看出: 混沌初开,一个裸体老人白发白须飞扬,伏在一个黄边红里的圆形物体内,伸出左手,在用一幅巨大的圆规测量下面的一片沉沉黑暗。这位神秘的老人显然是《圣经》里的上帝耶和华。

这幅名为《怜悯》的画,是布莱克为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场所作的插图。麦克白在即将弑君夺位时,内心充满犹豫和矛盾。他说:“怜悯像一个赤条条的在狂风中飘游的新生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天风。”布莱克在这里构想了一个神话般的场面:在深沉的夜幕下,“怜悯”这位充满慈悲的人物,骑着一匹飘逸的白马“太虚使者”,无声无息地掠过夜空。大地上躺着一位刚刚生产的母亲。她非常虚弱,无力照顾新生的婴儿。“怜悯”关切地俯下身去,张开双臂迎接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幼小但充满活力的新生儿,从大地母亲身上一跃而起,扑到“怜悯”的怀中。在“怜悯”的身后,有一个夜的使者,正张开手臂飞翔着,静静地掠过夜空。整个画面显得那样宁静而深沉,充满着夜的神秘感和博大的包容性。无边的夜幕,掩盖着无数的罪恶、不幸、欢乐、忧伤、生命和死亡、温柔与狰狞······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包容下沉寂,构成了深不可测的神秘内容。

高中历史书的牛顿配图

红龙The Great Red Dragon and the Woman Clothed in Sun这幅画曾出现在电影《红龙》中。

(大红龙与身披日光的女人)

The Great Red Dragon and the Beast from the Sea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is 666

(good and evil angels)

(比希摩斯与利维坦》,作于1805年)

(pestilence death firstborn,作于1805年)

梦想

威廉·布莱克用巨幅版画的形式,再现了传说中的上帝从尘土里创造人类始祖亚当的场景,象征了耶和华的形象,伸长翅膀、挺直身子,象火箭似地在太空中疾驰,亚当就在其身子下面,下半身被缠着一条蛇,在上帝的掩护下,飘动在虚幻的神秘天际。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