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沐风筱禾

看设计对比实验时,学生如何偷换结论

沐风筱禾  · 简书  ·  · 2019-09-27 21:59

最近上种子发芽的实验,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出现了偷换结论的现象,刚开始我没有意识到,后来有幸聆听了批判性思维课程才恍然大悟。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种子发芽需要水吗?实验方法是一组种子有水,一组种子无水,其余条件相同,然后观察发芽情况。

然而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孩子,他非常坚定地甚至是不容置疑地发表了他的看法:只要一组种子无水(有光有土有空气)就行。如果发芽则证明水是不需要的,如果没有发芽则说明需要水。

当这个学生说出他的设计方法和理由后,全班同学几乎一致认可。甚至原来提出用两组种子做对比的学生也全部倒戈相向。我原本打算用 “只有一组种子,怎么知道其他因素是否影响呢” 这个理由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后来我发现解释不通,因为现在只研究水,其他条件都是满足的,没发芽只可能是水造成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几天几夜,总觉得有什么逻辑漏洞没被找出来。同时我也在思考 “为什么要设计比对实验呢?不对比不行吗?”

后来我向课题组的老师们求助了。经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渐渐把问题理清了,吴姐姐指出: 无水的没有发芽,只能证明无水不发芽,不能证明有水就要发芽。 这句话瞬间拨散了满天迷雾,我如获真章!感谢吴姐姐。

然后就在前两天听到了批判性思维课程里的《你有没有偷换结论》这一节,我再次顿悟,其实这个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就是偷换了结论。在他的思考框架里,没有水的种子不发芽,那有水的种子就一定会发芽。

还有另外一个班的孩子还据理力争地说: 没有水不发芽,那有水就一定会发芽,只有这两种情况。 看,这就是蔡钰老师课中提到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我没有得到鱼,就一定会得到熊掌。把“没有鱼”偷换成了“有熊掌”。而这个学生把“无水不发芽”偷换成了“有水会发芽”。他忽略了第三种可能,那就是有水也不发芽。即鱼和熊掌都得不到。

所以理清了这里面的逻辑关系,自然也就清楚了为什么一定要设计对比实验。因为只有一组有水一组无水才能最终弄清楚水这个因素对发芽的影响。

当然,这里面除了涉及“论题+论证+结论”的一系列思考完备性问题。还有可能涉及学生的经验问题,因为很多孩子其实心里是默认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的。这个根深蒂固的经验和实验设计的假定猜测交织在一起,也加大了理解的难度。此外关于研究“种子发芽”这个问题的边界也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总之,五年级的“对比实验”看似内容简单,实则是渗透着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越挖越难挖,越挖越可挖。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