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小冠没道理

Day5 Guan读-人格心理学

小冠没道理  · 简书  ·  · 2018-09-07 11:08

#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by 小冠

精神分析-4

1.      「焦虑」在各种心理困扰/精神类疾病中占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是个基础性概念,「无意识冲动」和「无意识冲动得不到满足」都会引发焦虑。

焦虑如此蔓延的当下,要当心咯。

2.      应对焦虑通常有几种策略(1)问题中心策略(2)情绪中心策略(3)回避策略。大多数人会使用多种策略应对压力。

问题中心和情绪中心都被视为「积极」的处理策略。大概男性运用问题中心策略多些,女性运用情绪中心策略多些。就有效处理压力而言,积极的策略(无论哪一种)都比回避策略更有效。

回避策略是试图把引发焦虑的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也相当常见,比如:

做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努力不去想;拒绝承认问题带来的影响;假装问题并不存在……

但人们使用回避策略,也有其原因:有些时候,回避策略的确是有效的,可能睡一觉/一顿火锅+烧烤真的就过去了。可碰到重大压力事件,也寄希望于转移注意力,往往会发现,怎么,真的,不可以呢…——那就不要再死扛了,是时候想想别的辙。

3.      有效应对的关键,不是「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啊(问题中心策略)」,也不在于男人/女人谁更擅长;而是知道面对不同的情境,【灵活】使用策略。比如:

* 如果问题确有(资源能力范围内或通过努力)可解决的方法,明智的做法可能是采取行动;
* 当情境不能被改变时,关注情绪反而更有效;强行要求自己解决,没准儿会造成更大的焦虑和无能感。

4.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攻击」,有不一样的视角,在工作中相当重要。

弗洛伊德开始,就非常重视「挫折」与「攻击」的联系。最具攻击性的儿童,大多是在家里经受过高压和挫折的孩子;而成年人当中、失业、低社经地位、缺乏社会认可的能力…等挫折条件,也有可能跟攻击性相关。

——但不应污名化或滥用:并非所有的受挫都会导致攻击;只提供了一个咨询当中去理解个案的视角:当感受到攻击时,或多或少可以关注一下受挫的经历。

有时攻击并不直接指向导致受挫的源头。把愤怒转向无关者/弱者,可能更安全。

* 孩子往往是家庭当中的替罪羊;
* 公司里主管体验到的挫折越多,下属感受到主管的苛责可能也越多;
* 感觉自己被老板虐待越多的人,带给家人的不快也越多。

5.      人们习惯认为,攻击式的宣泄能够缓解紧张情绪,使攻击倾向减弱——研究结果则相反。

焦虑时进行宣泄,的确能在短时间让感受更好;但这种变好,反而强化了宣泄攻击的作用。当人习惯了宣泄,一旦打破内心「不能去伤害别人」的规则,可能变得更容易攻击他人;身处一个攻击/宣泄的行为当中,也会刺激人们变得更具有攻击性。

6.      关于依恋关系。

近期正在看一本与依恋关系相关的书,所以并不打算展开。简单来说,成人的依恋类型,大多是在童年期就形成的,分成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混乱型);但在发展当中也可以改变。

例如:

* 创伤经历可能使原本安全的依恋风格变得不安全;
* 又或者好的婚姻/关系的滋养,能让原本不安全型的依恋变得安全;
* 善于反省(意识到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并对此进行有效的处理/修复)也可以「挣来」安全。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