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历史文社Jack

郑国渠居然为秦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历史文社Jack  · 简书  ·  · 2021-01-09 20:40

世上富饶悠久的文明,哪里没有利用厚生的水利工程?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发展得很早,战国时代,秦国蜀地太守李冰的都江堰到现在还在运转,成了古中国水利科技成就的活见证。(*点入参阅《世界唯一无坝引水都江堰 中华科学文明活见证》)秦国还有一项水利工程——郑国渠,《水经注》称“郑渠”,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入了汉代,宣帝时南阳郡守兴渠富民,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水利科技成就的历史见证。本文就来说一说后面二例。

郑国渠和关中文明

战国时代的韩国水工在秦国修建了郑国渠,此渠道之名是来自水工“郑国”之名。郑国渠起建于秦王嬴政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营建工人众多,郑国是为这项庞大工程的总工程师匠。郑国渠利用自然地理、水文形势,顺势而为,引导泾水入洛水。泾水、洛水之间的地势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所以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是因势利导,顺水势而为。引水灌溉,同时可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

郑国渠全长三百里(相当124.74公里),历时十年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西起泾阳北城外瓠口,开渠经过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县,东达雍州云阳县西南二十五里处的中山(一名仲山)。泾阳北城外的瓠口即谷口,是泾水入关中的地方,开通的渠道从这里傍北山,东注洛水,灌溉滋润了关中平原的农田,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

郑国渠工程巧妙连通泾河、洛水,取于水,用于地,又归之于水。途中与冶谷河、清水(清峪河)、浊水(浊峪河)、漆水、沮水等水相交,截水入郑国渠,充沛了水源,惠泽下游土地。郑国渠开凿使用之后,泾水挟沙淤积河床越垫越高,离引水渠口越来越远,所以后来的各朝代的引水渠口就越往高处移,有的则在旧渠基础上整建或旁建新渠。秦国之后,有西汉白渠(与郑国渠合称郑白渠)、唐代三白渠(含三条主干道)、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使渠、明代广惠渠和民国的泾惠渠等的开凿。泾惠渠是为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至今仍有灌溉功能。郑国渠以及后续关中平原整建、改建的灌溉渠道系统,成了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化身。

关中平原原本水源不足、土地碱化,得到郑国渠引来的润泽,转身为沃野良田,结果年年收获丰硕,成了秦国的大粮仓,奠定秦国强大的厚实基础,为其后续的一统天下铺了稳健之路。《通典‧水利田》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命曰郑国渠。”

有意思的是,推动兴建郑国渠的起因本是水工郑国的母国——韩国的政治谋略,一个“疲秦之计”。《史记.河渠书第七》记载,当时秦国强大起来,往东讨伐他国声势浩大,在其东边的韩国控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后的交通要冲,濒临遭强秦兼并的危机,因此派出熟悉水利能治水的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王兴建引泾水灌溉关中的灌溉水渠,计谋以庞大的渠道工事削弱秦国的国力,从而阻止秦国伐韩。

后来在渠道工事快要完成之前,郑国的间谍计被秦国宗室和大臣们识破,于是秦王要杀郑国。郑国上奏秦王赢政说,“虽然一开始臣是为了延长韩国几年的寿命而来的,然而渠道造成了可以为秦国建万代之功啊!”(原文: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是也。)秦王觉得有理,就让郑国留在秦地继续水渠工程的建造。经过十年,纵横三百里的郑国渠完成了,将泾水引入旱地、碱地共灌溉四万余顷,得水处皆大获,真的造就了秦国富强的大业。太史公《史记》记载:“渠就,用注填阏(*音同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后来立都于关中的汉唐辉煌也从这里奠基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