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儿王屿
只写生活里那些连接土地、灶台和露台远方的故事。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欢迎关注时差党专题 http://www.jianshu.com/c/bc2986022c08
今天看啥  ›  专栏  ›  三儿王屿

葡萄牙的门

三儿王屿  · 简书  ·  · 2017-11-04 07:25

文章预览

致 素不相识的阿兰  王屿|文 图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晴  22.6度

昨夜秋雨又临。

大地吸饱了雨水,嫩草随暖阳破土而出。似乎一夜之间,新绿染尽田间浑黄一体。

很快,山谷将变得如故乡盛夏那般葱郁。那样的满眼盈绿,一直会持续至明年五月底。阳光呛得睁不开眼的旱季,也总算是告下一个段落。

窗外涌来一阵风,没迟秋的凉,也没夏日的躁。这样舒适的午后,让我有了写明信片的兴致。

打开明信片交流网,由系统随机抽取了一个陌生人地址。这是个全球明信片交流网站,收寄对象大多是素不相识的网友。

我这次抽到的是一个德国地址。和往常一样,为了解对方喜好,写卡片前我总要看看对方的主页信息。

原来收信人叫阿兰,是个十五岁德国少年。嗯,我的十五岁已过了十几年。我能写给他什么?他又会喜欢怎样的卡片呢?

不禁联想到周围这般年纪的孩子。譬如朋友的孩子安德烈,他喜爱脏辫,每天会花费好几个小时找人编。中文学生伯伦,他闲暇爱好是和父亲一同驾帆船远航。国内的侄女,老跟着她母亲上山,找一些奇奇怪怪的山野奇货。

他们有个共同点:鲜活得如一捧新草,热烈又美好。

我大概可以参照以上例子,避免写一些太有代沟的句子。我德语也不是那么好,还是给对方写英语吧!这样子也显得比较酷一点。

正在这时,我的眼睛滑至主页信息的末端,有这样一段话:

“这是我给弟弟注册的账户。因为先天疾病,他不能生活自理,必须在专业人士的辅助下生活。请您尽可能地写简单点儿,我想他能读懂一些基本的句子。当然,他热爱每一张卡片!因为与他而言,这些卡片里的世界,才是世界原有本真的样子。……”

我有些不知所措,盯着信息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知怎的,几行热泪涌出了眼眶。

阿兰本该和安德烈、伯伦以及我的侄女一样,自由自在地在马路上奔跑。他可以踢球,看电影,撩妹子,或者和朋友在街上闲逛。他可以吃金拱门,听贾斯丁比伯,沉迷网游、捣腾数码产品,或者和我当年一样,干一些父母兄长无法想象的蠢事。

可他的青春却被“囚禁”在疗养所,像一粒埋得太深的种子。少了阳光,围了寂寥。

只是他又何其幸运,他的家人想尽办法,为他和真实的世界搭上一座桥梁。他们用爱化作阳光,慢慢浸入那方黑暗的深壤。

而我将要写下的明信片,也许能给他的生活增上一抹颜色。

想到这儿,我选了张传统葡萄牙明信片,一排五颜六色的彩色木门。没什么特殊的意图,只是想给他看些普通的门,那些德国不常见的,葡萄牙的门。


我拿简单的德语,在明信片背面写下:

“亲爱的阿兰,我叫王屿,来自中国。目前,我和德国丈夫住在葡国的小农场。这个地方很多很多阳光。只是,你知道嘛?中国人可不喜欢晒太阳!……”

“阿兰,希望你安好。”

留了句在心头,并没写在纸面上。我将墨迹未干的明信片浸于暖阳,满心地祈祷:愿阿兰能喜欢这些葡萄牙的门。

明信片故事不定期更新ing


我和丈夫尼克,都是明信片收集的狂热份子。自2008年至今,我们以各式各样的渠道,一共收寄了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个国家、四千多张明信片。这些盖满邮戳的明信片们,除了拓宽我们的视觉,更带来了不少温暖感动的故事。
文中明信片漂流网站为postcrossing.com,简书有篇普及文,有兴趣的可以点击此文 如何和全世界235个国家的陌生人交换明信片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