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中国科协开展的2024年科普职称评定工作,其中74位科普工作者获得职称,高级职称人数较去年明显增加。文章指出科普工作的职业吸引力不足,队伍规模存在差距。今年科普职称评审更加注重工作实效的评价,设置网络阅读量等指标。但评审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长效机制来保障实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科协开展科普职称评定工作
74位科普工作者获得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其中高级职称人数较去年明显增加。
关键观点2: 科普工作的职业吸引力不足
由于缺少专门的职称评审体系,科普工作者晋升职称难度较大,队伍规模与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形势存在差距。
关键观点3: 科普职称评审更加注重工作实效
今年的评审标准明确将科学传播教材教案、科普音视频、活动赛事及讲座报告等作为核心指标,设置网络阅读量“10万+”的优秀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的“直接认定”通道。
关键观点4: 科普职称评定工作的实施还需完善
评审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长效机制来保障实施,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评审部门与用人部门间的沟通,推动“评聘结合”制度落地。
文章预览
◎ 柯平 前不久,中国科协开展了2024年科普职称评定工作, 74位科普工作者获得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其中,获得高级职称人数较去年明显增加。 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翼”,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壮大“科普之翼”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门的职称评审体系,科普工作者要想晋升职称,往往靠打“擦边球”,参加研究、工程、文博等系列职称评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些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的科普工作者,甚至无职称可评。 这一现实问题,不仅影响了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普工作的职业吸引力不足。据统计,2022年我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不足200万,不到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2%。与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形势相比,队伍规模存在较大差距。 为适应科普工作的职业化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