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曾于里

那只“一个人”吃饭睡觉的青蛙,其实是你本人

曾于里  · 豆瓣  ·  · 2018-01-26 20:52

这只“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饭、看书、睡觉,“一个人”旅行,不怎么与其他人互动的青蛙,其实就是年轻人自我形象的一种投射,是年轻人的数字化化身:低欲望,放任自由,但又怡然自乐。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被一只青蛙刷屏了吗?

继诸多姑娘为《恋与制作人》里的四个虚拟男朋友“争风吃醋”后,一款尚未有官方汉化版本的《旅かえる》(《旅行青蛙》),也在近期爆发,男男女女突然都养起了青蛙。

目前,《旅行青蛙》在官方尚未组织任何宣传活动的情况下,已经位于AppStore游戏免费榜第一位,超越了《荒野行动》与《王者荣耀》;在TapTap上下载量达到了110万,评分9.9分(满分10分);在B站游戏中心,关注度超过了网易的《边境之旅》。

这只青蛙到底什么来头?又是怎么火起来的?

从电子宠物到旅行青蛙

虽然没有汉化版本,但《旅行青蛙》的玩法简单,非常容易上手。打开app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蛙的庭院,眼前那短树桩圈起的土地里种植着的三叶草便是游戏里的“钱”了。你用它可换置青蛙旅行所需的食物和道具。

在这个游戏中,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三叶草。这三叶草不用种植不用浇灌,收割完它会自己长出来,玩法非常佛系。

而青蛙就是待在家里,这家分上下两层,结构简单。在家里,青蛙饿了会在楼下桌前吃饭,吃饱可能做做手工,时而坐立床头读书,或伏案疾书。

当然,青蛙也会出门旅行,起初它一个人走走停停,偶尔也会有一些萍水相逢。庭院里的信箱是你获悉它行踪的唯一方式,它时不时会传回几张照片,“告诉”你它去了哪里。

从游戏形式上,《旅行青蛙》并没有什么突破,它的前身有点像是千禧一代童年时期的玩具“电子宠物”(Tamagotchi,国内又称“宠物蛋”)。电子宠物从一个“蛋”开始养,可以养到宠物成年、配种、生宝宝。你要不停地照顾它的各种吃喝拉撒,饿了要喂吃的,渴了要喂喝的,病了要喂药,睡了要盖被等等。这其实是许多游戏的根本特征,“打怪升级”,养一只电子宠物就像闯关。

但青蛙和电子宠物在“养成方式”却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青蛙是彻彻底底的“性冷淡风”,你压根就不需要时时照料它,甚至可以好几天不看它。除了给青蛙买买东西收拾收拾行李外,对于青蛙的任何举动,你没有干涉的权利,你只能看着,或者等着。

它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安排和活法,没有你它也可以活得好好的。

从寻求掌控到放任自由

任何养成游戏都有一个本质性的共同特征,宠物寄托着玩家的情感,宠物与玩家的关系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某种投射。

比如电子宠物。Tamagotchi由日本万代公司于1996年11月推出,一经发布便风靡全球,销量达4000多万只。当时《纽约时报》用“入侵”这个词形容了Tamagotchi的火爆:它几乎无处不在,并且总是能在上架后被迅速抢购一空。

日本199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财政恶化,社会发展陷入低迷,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加大。群体社会的崩溃中,传统家庭功能逐步丧失,个体在物化的人际中疏离,也无法在家族和集团获得归属和依赖,导致了自我迷失。

简言之,经济危机让日本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失控感,人们迫切需要建立起对生活的重新控制。电子宠物充当了这一角色,玩家在对电子宠物的照料上,重新获得了一种控制感和稳定的预期。

那么,现在流行的《旅行青蛙》又寄托着什么呢?

20年前的日本年轻人还企图寻求对生活的控制,但20年后的今天,他们被日本战略学家大前研一称为之为“低欲望”的一代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不结婚不生育,宅,不社交,一个人过着无欲无求的小确幸日子。

这得归因于日本社会高度发达、经济又长期低迷的矛盾局面。不奋斗也可以过得挺好的,奋斗了也没什么新盼头。于是就放任自由、得过且过吧。

日本青春电影《濑户内海》,有一句台词引起很多人共鸣,“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是啊,为什么不能虚度呢。

而另一部《不求上进的玉子》简直是放任自由生活的范本:人生“无可奈何”,角色“无名小卒”,命运“无所适从”,改变“无济于事”,挫败“无处不在”,成功“无人问津”,状态“无精打采”,情绪“无所顾忌”,灰暗“无孔不入”。

《旅行青蛙》出自日本游戏公司就不奇怪了,这只“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饭、看书、睡觉,“一个人”旅行,不怎么与其他人互动的青蛙,其实就是年轻人自我形象的一种投射,是年轻人的数字化化身:低欲望,放任自由,但又怡然自乐。

中国大陆这几年流行的几波青年亚文化,无论是“小确幸”“丧文化”“佛系”,其源头都是日本。不少人注意到,如今中国年轻人呈现出与日本年轻人某种相似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旅行青蛙》在中国社交网络的流行,也在于那种低欲望、一个人生活、放任自由,又能怡然自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孤独

但年轻人的怡然自乐中,却又不时流露出某种苦涩的味道。

一方面,这种怡然自乐,是一种不得已的苦中作乐,而不是一种自主的选择。

就像美国《大西洋月刊》撰文指出的:“对于大部分的中国青年而言,在高速增长、急速前进的中国,成功的公式仍然未变:刻苦学习、努力赚钱、成为‘房奴’、尽早结婚,最后生养子女。然后看着这个循环重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些目标难以实现,接受局外人的身份可能是最好的——也许是唯一的——生活下去的办法。

不必讳言,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带来转型的阵痛,面对着拿不下来的户口、高居不下的房价、越发艰难的阶层流动,不少年轻人放弃了抗争。他们只能将“社会问题”转化为“个人心理问题”,尽量调节情绪,让自己更快乐起来。

另一方面,这种快乐里也有着孤独的况味。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喊话:“我家蛙子不出门,背包都整理好了,看了一下午书,一点动静都没有。老妈不需要你上清华北大,快出去浪啊!”“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吗,不要这么自闭,多认识些朋友有好处。”

玩家们把这只虚拟的青蛙,当做自己虚拟的孩子,他们对这只青蛙的叮嘱,活像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爱的嘱咐。可这只虚拟的青蛙压根听不懂得他们在说什么。

这与其说是交流,毋宁说是孤独的自言自语;正因为没有言说的对象,所以他们才脑补出种种戏码,将自己活成Drama King或Drama Queen。

与此同时,他们对青蛙孤独和自闭的担忧,更像是对自己孤独的自怜。放任自由、一个人生活的年轻人,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洒脱。一个人生活,也意味着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很可能是“空巢青年”:一个人居住,一个人生活,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做饭,感冒了一个人照顾自己,一个人吃饭,开心时一个人开心,伤心了一个人哭泣。

一个人旅行的青蛙,虽有着一个人的清净和自在,但也有着一个人的孤独、苦涩和心酸。于是游戏中特立独行的青蛙还是会时不时给你传一张明信片,告知你它在哪里旅行;这也是在告知我们,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总归是必要的。

茫茫天地间,如果有另外一种青蛙,跟它并立看着夕阳西下,它一定会更快乐吧。

——版权属于南风窗——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