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胶卷迷俱乐部
胶卷迷的聚会场所~这里有关于胶卷的一切。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胶卷迷俱乐部

光圈1.0,真的有必要吗?早期超大光圈镜头

胶卷迷俱乐部  · 公众号  · 摄影  · 2025-02-04 23:5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镜头光圈的本质及超大光圈镜头的历史发展。文章提及了不同厂家制造的超大光圈镜头,如德国的徕卡NOCTILUX 50/1.2,日本的尼康和富士的超大光圈镜头等。文章还介绍了镜头结构类型如双高斯结构和SONNAR结构,并探讨了非球面镜片在镜头制造中的应用。此外,文章还涉及到了摄影圈的一些知名事件和人物,如库布里克使用蔡司的 PLANAR 50/ 0.7 镜头拍摄电影。最后,文章指出超大光圈镜头的实用性不及更小光圈的镜头,其主要价值可能在于收藏和展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镜头光圈的本质是焦距和通光口径的比值,理论上可以小于1.0。

最大光圈越大,光学问题越大,制造难度也就越大。在漫长的时间里,光学制造商对于超大光圈镜头的态度都相当谨慎。

关键观点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是制造光圈最大的镜头的国家。

当时世界上只有德国人能够制造1.4,1.5级别的超大光圈镜头。SONNAR结构和双高斯结构是当时的两大主要镜头结构。

关键观点3: 日本在战后推出了超大光圈镜头计划,并成功制造了多枚光圈超过1.4的标头。

这些镜头的本质都是炫技之作,价格昂贵,实用性不强,主要用于厂家宣传和收藏。

关键观点4: 德国的徕卡在制造现代化超大光圈镜头方面有着传奇色彩,其NOCTILUX 50/1.2镜头是历史上第一枚民用非球面镜头。

与此同时,日本厂家已经陆续进入单反时代,受限于单反特殊的结构,各家的最大光圈镜头也陆续锁定于 1.2。

关键观点5: 超大光圈镜头的制造受限于计算和设计技术,以及光学玻璃工业化的标准化。

现在的镜头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在正常球面镜头上通过设计和材料调整实现性能提升,不一定非要使用非球面镜片。


文章预览

大家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点击上方 胶卷迷俱乐部 快速关注 祝大家新年快乐 镜头光圈的本质是焦距和通光口径的比值,所以理论上是可以小于1.0的。镜头的最大光圈越大,光学问题越大,制造难度也就越大,不仅仅是在最大光圈时画面质量无法保证,由于通光口径过大,在光圈收缩后,性能依然难以保证,因此在漫长的时间里,光学制造商对于超大光圈镜头的态度都相当谨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民用镜头可以制造的最大光圈是1.4,1.5级别的,当时世界上只有德国人能够制造光圈这么大的镜头,在各种权衡下,这个光圈值集中在50mm的标准镜头上。 在二战前,50mm超大光圈镜头主要有传统双高斯结构和SONNAR结构两大类,它们都是由蔡司公司延展出来的。其中SONNAR结构来自1923年的ERNOSTAR镜头,原本是独立公司产品,这家公司后来被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