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张景的景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 :第3日,木匠王兴社

张景的景  · 豆瓣  ·  · 2017-10-26 14:02
    

文章预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944649/

第3日 山西阳城.犁

桑林村的基本农具

第三天,我们要拍的是山西阳城的犁,刨地用的犁,据说这里的犁是全国最好的。

正式拍摄做犁之前,我们想拍拍桑林村的全景。大清早六点多起床,向路边一位村民大哥打听怎么去山顶,大哥二话没说手一挥:“走!”。大哥叫张圪旦,带我们从一块菜地边缘,沿着一条几乎看不出痕迹的山路,埋着头穿过高高低低的树丛,花了半个多小时爬到了山顶,一路叮嘱我们上山的诀窍:上山一定要走山梁,不要走山沟。

我自认为山里长大,爬山自然小菜一碟,在张圪旦大哥面前,方知班门弄斧。62岁的老大哥在山里健步如飞,带我们爬到山顶,气息均匀,平静自然。我们几个人年轻人倒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给我们带路的张圪旦大哥

犁在桑林村仍然广泛使用,但犁的铁器部分,已经没人生产了,它不属于消耗品,一只铁犁头甚至可以用好几代人。我们只找到能做木工部分的王兴社大哥,村里几乎所有的传统农具都是他做的。

王大哥做木工活,没有图纸、没有教材,全凭代代相传。他对木工的热爱,从他卖力、自信的表情就能看出。他的木工手艺从普通农具、桌椅板凳、到寺庙的雕花,用王大哥自己的话说,基本上没有自己不会做的。

下图中间是王大哥做的播种机:“耧”,它在中国已经存在两千多年,即使现在看来,仍然充满智慧。

王大哥和他做的农具

耧的主要结构是:木框架,下方有只小犁头,上方装有盛种子的木斗,木斗下方是带种子流量控制板的木管道,木管道通往小犁头并藏在小犁头后面。播种时,一个人在前方拉着耧走,后面一个人扶着耧并适当摇晃跟着走。耧下方的犁头在行走中会翻开土壤,后面跟着的人通过抖动,使种子通过木管道落到小犁头刚翻开的土壤里,犁头一过,翻开的土壤马上落下,刚好掩埋落下的种子。两人一路拉着耧走过去,自动播种也就完成了。

王兴社演示了做犁的全部过程

今天做的犁,其实只是犁的架子,而不是犁的核心部件:铁犁头。相对于耧,犁的制作对于王大哥来说没有丝毫难度,他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就把犁做好了。

我们在拍摄做犁的时候,王大哥的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一顿别致的中餐:油骨朵。

面粉、鸡蛋、面碱、少量醋、水,和好的面不能太硬,呈稀汤状。热油锅烧好,两只筷子尖在稀汤面里轻轻相对交叉搅一圈,刚好能带起拇指那么大一坨面,让它顺势流到油锅里炸,起初面会沉入油底,十多秒钟后浮上来,体积也会发泡变大,等炸到金黄色捞出来。大概原理和炸油条差不多,但面原料比油条稀很多,味道也比油条香脆好吃一些。

王大哥的妈妈在做油骨朵

灶台更有意思:柴是从上方插入的,而不是传统的下方或旁边。第一眼见到感觉不可思议,柴火从一旁塞进去,岂不是越烧越往柴火方向?怎么能烧到锅底呢?看了半天才算明白过来,诀窍全在柴火对面的烟囱,烟囱很长很高一直延伸到墙外,点上火放上锅之后,又高又长的烟囱和添柴口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对流管道。热气上升,热气的出口就是烟囱,而添柴口则成为空气唯一的进口,火焰主要热量发生在锅底,多余的热量形成流动热气通过烟囱排出,同时也形成压力从添柴口抽取新鲜空气。这样一来,不仅超级省柴火,还安全、干净。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