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DRO-A/B卫星发射异常后的紧急救援过程。卫星在发射过程中上面级飞行异常,进入“绝望轨道”,但经过一场持续120多天的太空救援,最终成功被拽回正轨。此次任务验证了多项全球首次技术,包括航天器DRO低能耗入轨、远距离星间通信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卫星发射异常,进入“绝望轨道”
详细介绍卫星发射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以及进入“绝望轨道”的原因。
关键观点2: 紧急太空救援
讲述飞控团队如何通过一系列操作,进行紧急救援,让卫星成功“停转”并“消旋”,最终将卫星从“绝望轨道”拽回正轨的过程。
关键观点3: 全球首次技术验证
介绍此次任务中验证的几项全球首次技术,包括航天器DRO低能耗入轨、远距离星间通信等。
关键观点4: 地月星座成功部署
讲述三颗卫星成功构建K频段微波星间测量通信链路,实现地月空间尺度三星互联互通的组网通信,全球首个基于DRO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成功实现在轨部署的成就。
文章预览
去年,“DRO-A/B卫星发射异常”的消息引发关注: 2024年3月13日20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发射DRO-A/B卫星,运载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上面级飞行异常,卫星未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日前,“负伤”卫星画面首次公布:卫星的太阳翼呈近90度弯折,如折断的翅膀,却在深空背景下倔强舒展。↓↓↓ “飞行异常”后,在2024年3月13日至7月15日的123天时间里,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科研团队进行了一场紧急“太空救援”, 让卫星最终“丝滑”入轨 。 甚至几位学生也参与到“太空救援”中:中国科学院大学95后博士研究生孙洋快速算出DRO备份轨道入轨参数; 两位95后研究生李霜琳、蒲京辉开发星上自主导航与时间同步程序,写的两万行代码已在太空运行 ;00后博士研究生尹永辰精确复核每次控制参数……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