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982年10月,教育部93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今天看啥  ›  专栏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古史荐读|童强:一个文本的文体史与思想史解读——嵇康《太师箴》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12-14 20:57
    

主要观点总结

童强在《一个文本的文体史与思想史解读——嵇康〈太师箴〉研究》中探讨了嵇康《太师箴》的性质和意义。通过对汉晋官箴史的考察,他发现嵇康遵循了当时的官箴写作传统,即劝谏君主即“官箴王阙”。通过对嵇康思想背景的分析,他提出《太师箴》并非讽刺司马氏,而是拟以太师身份对君主提出的规劝。尽管嵇康在现实中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司马氏的斗争精神,但《太师箴》仍具有文学与思想上的价值,并展现了嵇康在魏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嵇康的《太师箴》用古代特殊文体“箴”写成,对其内容,侯外庐等认为是讽刺司马氏的“僭妄凶残”。童强认为这一解读不准确,并从文体史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嵇康《太师箴》遵循官箴写作传统

通过对汉晋官箴史的考察,童强发现嵇康遵循了当时的官箴写作传统,即劝谏君主即“官箴王阙”。

关键观点2: 《太师箴》并非讽刺司马氏

通过对嵇康思想背景的分析,童强提出《太师箴》并非讽刺司马氏,而是拟以太师身份对君主提出的规劝。

关键观点3: 嵇康在现实中未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司马氏精神

尽管嵇康在现实中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司马氏的斗争精神,但《太师箴》仍具有文学与思想上的价值,并展现了嵇康在魏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观点4: 童强重新探讨《太师箴》的解读

童强认为侯外庐等对《太师箴》的解读不准确,并从文体史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探讨了这一问题。


文章预览

中古史中心|荐读  童强 《 一个文本的文体史与思想史解读——嵇康〈太师箴〉研究 》 (原载《文学评论丛刊》2008年第1期,后收录于童强主编《 嵇康研究文存》,黄山书社2024年 ) 论文提要: 侯外庐等论者认为,嵇康的《太师箴》是讽刺司马氏“僭妄凶残”的作品。本文指出,这一说法缺乏文体史与思想史上的证据。通过对汉晋官箴史的考察,可以说明当时的官箴写作一直坚持着劝谏君主即“官箴王阙”的传统,嵇康同样遵循了这一特殊文体的惯例;通过对嵇康思想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到,嵇康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司马氏的斗争精神,这篇箴辞不是作者讥讽司马氏,而是拟以太师的身份对君主提出的规劝。但这一切并没消除《太师箴》文学与思想上的价值,更没有消除嵇康在魏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嵇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