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忘川边的但丁
文学历史,谈天说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忘川边的但丁

“变法者”王安石想错了什么

忘川边的但丁  · 公众号  ·  · 2024-11-28 19:1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王安石作为一位具有分析法学派思维气质的人,在处理案件时坚持法律本位,摒弃道德判断,体现出功利主义倾向。通过对比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的差异,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动机和结果。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帝制王法与现代司法的不同,以及明清时期士大夫对功利的态度转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王安石在处理案件时展现出分析法学派思维气质

王安石在案件处理中摒弃道德判断,只遵循具体法条,体现功利主义倾向。他在两个案件中坚持法律本位,引起朝廷争议。

关键观点2: 自然法学派与分析法学派的差异

自然法学派相信道德与法律本质上是同律的,追求自然法的正义性。而分析法学派则主张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两者不存在必然联系。王安石的态度更倾向分析法学派,注重法律的功利目的。

关键观点3: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动机和结果

王安石在神宗朝获得专任后推行变法,其动机在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然而,由于帝制王法的目的和功利最终有益于皇帝本人,而非公众,导致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可能给国家带来撕裂与损失。明清时代的士大夫对功利的态度转变,也反映出对道德和功利校准的缺失。


文章预览

一个十一世纪“分析法派学者”的先觉与歧途。 昨天的文章《 没什么特别想写的了,大家留言给我点个题吧 》邀请读者朋友帮我点题,有位学法律的朋友让我能不能结合历史和法律写一篇法制史的文章——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没有类似欧洲的法理学萌芽?为什么它最终没有萌发呢? 本着先到先得,再加上他又预付了打赏,那就先写这个题目吧。感谢他和所有留言支持和点题的朋友们。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算是个性格非常刚愎自用,又想法清奇的怪咖。他主导执行的王安石变法,在传统史学上被认为是引发北宋晚期政治撕裂的最大诱因,所谓“ 国家一统之业 , 其合而遂裂者 , 王安石之罪也 , 其裂而不复合者 , 秦桧之罪也 ”。而正是他的横空出世,以及朱熹等人对他的反思,造成了明清以后的中国知识精英从此慎言“功利”。 但到了近代,因为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