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的关于卒中后心律失常监测的临床专家共识决策路径。该路径旨在通过识别与管理房颤以及其他与复发性卒中相关的心律失常,改善对卒中患者的后续管理。文章摘录了共识的要点内容,包括卒中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抗凝治疗决策、心脏监测的重要性、监测技术、监测流程、抗凝与心律失常监测、抗血小板治疗与监测、不明来源卒中的监测、CHA2DS2-VASc评分与抗凝治疗、共享决策以及消费级设备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卒中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房颤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
文章强调了房颤在卒中后的重要性及其对患者带来的风险。
关键观点2: 对于房颤相关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抗凝治疗是首选的治疗策略;对于无房颤的卒中患者,通常采用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关键观点3: 文章介绍了长期心脏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包括连续或间歇性动态心电图监测、医疗级监护仪和消费级监护仪等。
这些技术可用于识别房颤和其他心律失常。
关键观点4: 文章提出了卒中后的心律失常监测流程,包括多学科评估、风险评估、选择最佳监测策略等,以确保监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这个流程旨在提供更精确和个性化的监测方案。
关键观点5: 文章讨论了不明来源卒中的监测方法,包括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和心电监测等,特别是对于被认为是长期抗凝治疗候选人的患者。
这些措施旨在降低未来发生卒中的风险。
文章预览
2024年12月17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了一个针对卒中后心律失常监测的临床专家共识决策路径,旨在通过识别与管理房颤以及其他与复发性卒中相关的心律失常,来改善对卒中患者的后续管理。本文摘录了共识的要点内容,以飨读者。 0 1 卒中与心律失常 卒中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需要全面评估以明确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原因,从而优化二次卒中预防。 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约每7次卒中中有1次由房颤引起。 房颤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因此,卒中后进行房颤检测对制定治疗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应基于最佳证据制定卒中后房颤监测的个体化策略。 图1 路径总结图 0 2 抗凝治疗决策 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基于是否合并房颤来选择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