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资源,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以传播学人思想,彰显学人精神,展现学人风采。联系、投稿、防失联可添加 xrscholar
今天看啥  ›  专栏  ›  學人Scholar

赵鼎新:人类性与行星性——一种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尝试

學人Scholar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5-04-05 21:3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博古睿讲座系列第35期“人类性与行星性”的主要内容,包括赵鼎新教授关于人类世与行星性的讨论,人类性的理论背景,以及可能乌托邦的提出等。同时,也涉及了白书农教授对讲座内容的看法和观众的提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博古睿讲座系列第35期概述

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赵鼎新教授主讲,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白书农主持。讲座围绕人类世与行星性两个概念展开讨论,并借由赵鼎新教授提出的“人类性”概念,探讨一种缓解当下危机的方案——可能乌托邦。

关键观点2: 人类性与行星性的讨论

赵鼎新教授讨论了人类世概念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引发的广泛讨论,以及行星性的提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了人类并非独立于自然,并承认人类已经开始理解自身行为系统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

关键观点3: 人类性的理论背景

赵鼎新教授讨论了理解“人类性”需要考察的宇宙和人类演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以及结构/机制关系。他强调了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在人类演化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人类阶段的特殊性。

关键观点4: 可能乌托邦的提出

赵鼎新教授提出了基于人类本性的理论“人类性”,以及相应的缓解方案“可能乌托邦”。他认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正反馈、串联和特殊机制,以及社会权力不平等程度加剧的趋势,构成了人类性的核心特征。

关键观点5: 互动环节

白书农教授分享了他对讲座内容的看法,并与赵鼎新教授就人类性与生本概念的异同点进行了讨论。同时,观众也向两位老师提问,涉及伦理道德在行星性建构中的作用,以及乌托邦式的全新反馈机制对人类道德体系的可能影响。


文章预览

2025年3月27日下午,博古睿讲座系列第35期“人类性与行星性”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4号院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荣休讲席教授赵鼎新主讲,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2020—2021年度博古睿学者白书农主持。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博古睿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在人类面临多种紧迫的全球性危机的当下,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尝试以跨学科的视野,为解决这些危机提供理论依据。本次讲座中,赵鼎新教授围绕人类世  (Anthropocene) 与行星性 (planetary) 两个概念展开讨论,并结合人类与地球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机制与因果关系逻辑展开讨论。为进一步推动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他提出了“人类性”这一概念,并借此构想一种全新的、可能缓解当下危机的方案,即一种“可能乌托邦” (feasible utopia)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