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研究背景】 水系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安全性、低成本和环保特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锌金属负极具有高理论比容量(820 mAh/g)和低电位(-0.76 V vs SHE)。然而,锌负极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一系列技术挑战。首先,锌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形成枝晶。这些锌枝晶会逐渐生长并刺穿隔膜,导致电池短路和失效,严重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此外,锌在水系电解液中容易发生腐蚀和副反应,导致电极表面产生钝化层,进一步降低了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工作介绍】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计量大学宗泉、浙江大学张启龙与中南大学潘安强提出通过添加N-甲基甲磺酰胺(NMS)实现协同锌离子化学环境调节,并构建电场分布、离子通量均匀的锌负极/电解液界面。首先,NMS分子可以取代锌离子溶剂化结构中的一个水分子,并且降低水的活度。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