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北京大学潘锋等人在期刊Small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针对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TOPCon)太阳能电池中的银-硅接触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通过使用纳米尺寸焦耳加热实现Ag-Si共晶结构的形成,优化了金属-硅接触,提高了TOPCon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文章详细阐述了研究亮点和图文解读,并介绍了焦耳高温加热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成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
介绍TOPCon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引出银电极与低掺杂P+发射极之间的有效欧姆接触问题。
关键观点2: 研究内容
介绍研究团队通过激光增强接触优化(LECO)技术,针对TOPCon太阳能电池中银-硅接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观点3: 研究结果
通过设计并制备两种不同类型的玻璃料,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F-A的TOPCon电池在LECO处理后表现出优于基于GF-B的电池的电气性能。引入复合导电模型,揭示了通过纳米尺寸焦耳加热实现Ag-Si共晶结构的形成机制。
关键观点4: 研究亮点
介绍研究亮点,包括纳米尺寸焦耳加热实现Ag-Si共晶结构、玻璃料对接触质量的影响以及新型激光诱导合成和微纳界面工程方法的应用。
关键观点5: 图文解读
通过图表和图示详细解读了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实验结果,包括TOPCon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过程和典型结构、LECO处理前后的J-V曲线、原子力显微镜(AFM)、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和传输线法(TLM)的测试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色散光谱仪(EDS)的测量结果等。
关键观点6: 应用前景
介绍焦耳高温热冲击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在能源催化材料、石墨烯等二维材料、高熵化合物、陶瓷材料等领域的超快速高质量制备。
文章预览
在过去十年中,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TOPCon)太阳能电池作为高效硅太阳能电池的领先技术,已经在光伏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TOPCon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转换效率、衰减率和温度敏感性等方面展现出优越性,成为主流太阳能应用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尽管TOPCon电池具有诸多优势,银(Ag)电极与低掺杂P+发射极之间的有效欧姆接触仍然是一个关键挑战。传统的金属化工艺依赖于银/铝(Ag/Al)浆料来形成接触,但由于铝在高温下向硅的扩散,导致接触质量不足和可靠性风险,从而影响光电转换效率。因此,开发新型金属化技术以优化金属-硅接触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论文概要 2024年12月8日,北京大学 潘锋 、 谭文长 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林原 等 在期刊 Small 上 发表题为“Nano-size Joule-Heating to Achieve Low-Ohmic Ag–Si Contact on Boron Emitters of n-TOP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