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赵郑拓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微创、高性能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结合了超柔性电极信号质量好、长期可靠性强的优势以及血管介入免开颅手术创伤小的优势。该方案旨在通过血管内方法引入柔性微小电极,提出一种介入式脑机接口新型解决方案。研究团队在绵羊上进行了验证,并成功记录了高质量的单神经元动作电位。该成果为脑机接口、神经界面应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高性能的微创解决方案。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结合超柔性电极和血管介入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
该方案具有微创、高性能的特点,旨在通过血管内方法引入柔性微小电极。
关键观点2: 研究团队在绵羊上进行了验证,并成功记录了高质量的单神经元动作电位。
这是首次针对大动物模型实现的免开颅、多通道、单神经元活动的记录。
关键观点3: 该成果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有望降低技术推广难度并拓宽其应用范围。
该方案的应用前景包括精细神经调控、肢体运动障碍治疗、脑控具身智能等领域。
文章预览
日前,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赵郑拓研究员和团队开发了一种微创、高性能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将超柔性电极信号质量好、长期可靠性强的优势与血管介入免开颅手术创伤小的优势加以结合。 研究人员表示:“临床风险/回报比是医疗器械设计的核心要素,脑机接口医疗器械需要在手术友好程度和信号质量之间寻找平衡。 美国公司 Synchron 血管介入方案创伤小但获得的信号丰度不够,应用受限;美国公司 Neuralink 侵入式方案性能优,但手术复杂且创伤相对较大。而我们探索开发并实现了能够兼顾两者优势的脑机接口方案。” (来源: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研究团队开发出的未形成免疫瘢痕的神经电极界面,电极尺寸仅为细胞级别——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 1/200~1/300(为 Neuralink 电极尺寸的 1/5);其柔软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