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资源,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以传播学人思想,彰显学人精神,展现学人风采。联系、投稿、防失联可添加 xrscholar
今天看啥  ›  专栏  ›  學人Scholar

专访洪涛:被排斥感是今天的人的一种普遍感受

學人Scholar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11-26 21:2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对洪涛教授新著《文学三篇》的专访,探讨文学与政治学的联系、现代个体的特征、神性的找回、剧场化比喻、看的主体性、过去与未来的关系、文体适应时代等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学与政治学的联系

洪涛教授认为文学是人学,是人对世界及自我之理解的最源初的形式,今天,文学也是现代人避免在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中被彻底肢解的一条拯救之路。

关键观点2: 现代个体的特征

洪涛教授提到现代个体被认为是本质上的一种自我创造。对现代个体来说,“一”已然破碎,每一个体只是无法复合的一块碎片,确切地说,既然无法复合,也就无所谓碎片了。

关键观点3: 神性的找回

洪涛教授讨论了神性找回的问题,认为在自然乃至人本身在被彻底揭秘的状况下,复魅是否还有可能。同时提到今天最后一种未被彻底祛魅的存在者,大概就是人自身了。

关键观点4: 剧场化比喻

洪涛教授提到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剧本去行动,而且希望支配其他人成为自己剧本的配角。剧场化比喻在现代社会引发的新问题是每个人都依自己特有的剧本演出,难免在不同人的不同剧本之间造成冲突。

关键观点5: 看的主体性

洪涛教授讨论了“看”这一行为的主体性,在现代技术社会中如何恢复“看”的主体性,而不仅是看到支配者希望看到的内容。

关键观点6: 对个体消亡的隐忧

洪涛教授在书中除了感受到个体的孤独外,还表达了对个体消亡的隐忧。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对机械社会感受较浅。

关键观点7: 文体的适应性

洪涛教授认为小说是与个体息息相关的产物,诞生于古典时代的崩溃,而不容于现代的组织社会。对于适用于这个时代的文体,洪涛教授表示不太确定,但认为一个人首先得自己“适用于”这个时代,才能了解“适用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文章预览

(洪涛2010年拜谒陈寅恪先生) 学人按:近期就复旦大学洪涛教授新著《文学三篇》对作者进行专访。 小说是特殊的文体,诞生自个体的产生,没有什么文体比小说更适合分析现代人的生活。 本书以斯威夫特、卡夫卡和奥威尔的小说切入,展现现代个体如何兴起而又如何衰亡,这一过程则伴随着机器社会的壮大,每个人都赤裸裸的暴露在技术-权力者的掌握之下,而为其所“看”。值得注意的是,洪涛教授的研究领域是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以政治思想的角度解析经典文本,立论深刻,新见叠发,以下是专访内容。 采访者:孙绪谦,以下简称“学人”。 学人: 您自小嗜读小说,但以“政治思想史”为志业,而将小说称作“课外”,而本书是您以“专业”解读“课外”的成果,请问文学与政治学的联系在哪里?您在承担政治思想史教学时,会以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