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使用Anki工具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包括在卡片笔记形式下融合结构化和主题化的知识体系,通过新的标签体系实现知识的有序展示和方便更新。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开发的一些Anki插件,可以帮助用户更高效地管理知识。文章还提到了与之相关的科学原理和概念,如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nki工具的使用体验和知识管理策略
作者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了Anki在知识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新的标签体系改进了知识结构展示方式,实现了卡片、结构和主题三种组织方式的融合。
关键观点2: 新的标签体系介绍
作者通过结构标签和主题标签的融合,实现了知识的有序展示和方便更新。结构标签提供了一本书的纵向层次,主题标签则提供了跨越多本书的横向透视,从而实现了碎片化输入与结构化输出的完美闭环。
关键观点3: 相关科学原理和概念的介绍
文章提到了与之相关的科学原理和概念,如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认知负荷和心智模型等,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观点4: 作者开发的Anki插件的介绍
作者分享了自己开发的一些Anki插件,可以帮助用户更高效地管理知识,并提到了插件的获取方式和地址。
文章预览
内容丨心智工具 / 学习科学 / 周边利器 / 经验案例
作者丨讯飞教育产品经理 / 华东师范心理硕士
使命丨用技术和心理学改善学习
周期丨2014~2024 第307次 一句话:在 卡片 上,实现了 结构 和 主题 三种组织方式的对立统一。 场景和理论 我连续用了 10 年 Anki,早期是用于备考,后来则是用于读书和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期间最让我无奈的就是知识体系的搭建,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缺点是我在某些方面没有固定的大框架,相应的去中心化的优点则是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小框架。 以读书为例,每一轮阅读并记笔记都会让我收获很多新知,复习过程中根据最新的思考及时修改笔记也将我的理解水平、思考广度推向更高水平;但是复习到了一定次数和周期以后,笔记就像是嚼过的甘蔗,既没了味道,也没有营养价值。 和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