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致中和”三个字出于《中庸》。 《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宋明道学中,这几句《中庸》引起了很大底讨论。 程明道说: “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圣人的心,如明镜,如止水,是廓然大公底。 因为它是廓然大公底,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 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此即所谓发而皆中节,此即谓之和。 朱子说: “喜怒哀乐,各有攸当,方其未发,浑然在中,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及其发而皆得其当,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此所谓中的意义,是无所偏倚,不是无过不及。 已发底喜怒哀乐,可有过或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