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揭示了绩效考核在中国企业中的现状,包括将战略简化为KPI的弊端、考核与战略的脱节、以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通过案例和行动清单,文章提出了改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议,包括重视战略价值、动态调整考核周期、优化资源分配、以及包容创新失败等,旨在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绩效考核与战略的脱节
文章指出,许多中国企业将战略目标简单地翻译成KPI,忽略了战略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导致考核与战略的脱节。
关键观点2: 战略价值的忽视
文章强调,战略不仅是一些简单的量化指标,它包含了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体系。当战略被简化为KPI时,其价值大打折扣。
关键观点3: 资源分配不合理
文章指出,企业常常在资源分配上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高喊着考核创新,可实际资源却往往被分配给成熟业务,导致创新难以得到支持。
关键观点4: 动态调整考核周期
文章建议,企业应该摒弃传统的长周期考核方式,采用更加灵活的短周期考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战略方向。
关键观点5: 包容创新失败
文章强调,创新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企业应该包容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持续推动创新的发展。
文章预览
引言 当高管们把战略地图裱进水晶相框,当HR部门造出第108版考核表,当员工开始研究如何"合法做数据"——中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已沦为现代商业最精妙的造假工程。 本文将用几个行业黑幕案例,还原五个鲜血淋漓的真相。 第一章 考核与战略的致命断头台 很多人常常天真地以为,只要把宏大的战略目标简单地翻译成具体的 KPI,就能让战略落地生根。就拿 “成为行业领导者” 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来说,它被粗暴地翻译成了:销售额增长 30%、市场份额提升5%、客户满意度≥90%。 这种翻译方式,就像是把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硬生生地压缩成了几个简单的句子,失去了原有的丰富内涵和深度。销售额增长 30%,看似明确,却忽略了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可能会盲目地追求销量,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客户需求。市场份额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