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大清邮政建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邮政网络的发展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通过数字化四个版本的邮政舆图,并结合GIS技术,计算了1936年六大代表性城市与各地的邮政时间成本矩阵,进而获取邮政可达性的可视化结果。研究表明,邮政网络的发展重塑了政府和民间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提高了全国的信息可达性,并实现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信息传播结构。文章还讨论了近代邮政网络“多中心分布”的形成,分析了影响城市邮政可达性的因素,并探讨了近代邮政网络在历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邮政网络的发展
1896年至1937年,邮政网络从官方驿站体系转型为官民混用的国营邮政体系,其空间分布从单核结构转变为多中心分布。
关键观点2: 邮政舆图的数字化
四个版本的邮政舆图数字化提供了不同时间截面的邮政地理网络,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关键观点3: GIS技术在邮政研究中的应用
利用GIS技术,计算得出1936年六大代表性城市与各地的邮政时间成本矩阵,并获取其邮政可达性的可视化结果。
关键观点4: 邮政网络的“多中心分布”
邮政网络的发展改变了明清时期的单中心空间结构,实现了多中心分布,提高了全国的信息可达性。
关键观点5: 邮政网络的历史研究价值
邮政网络的研究揭示了近代中国交通和信息传播的空间逻辑,对于理解历史时期的交通网络和信息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