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今天看啥  ›  专栏  ›  壹心理

建议情绪不稳定的人,疯狂练习这1种心态,越早开始越好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0-12 10:56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探讨了“主体性”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主体性来更好地爱自己。文章提到,缺乏主体性的个体可能会在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文章还分析了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包括养育环境和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最后,文章提供了建立主体性的三个方法:觉察和找回真实感受、警惕评价性话语、建立清晰边界。文章鼓励读者通过心理咨询来建立主体性,拿回人生的主动权。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什么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能够独立于他人的状态,有一种“坚定的自主感”。

关键观点2: 缺乏主体性的影响

缺乏主体性的个体可能会形成“虚假自我”,过分在意外界评价,人际边界混乱,缺乏自我决定的力量。

关键观点3: 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主体性缺失可能源于养育环境的影响和集体无意识的灌输。

关键观点4: 如何建立主体性

可以通过觉察和找回自己的真实感受、警惕带有评价性的话语、建立清晰的边界等方法来建立主体性。

关键观点5: 心理咨询的作用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稳定的自我意识,拿回人生的主动权,更好地爱自己。


文章预览

“爱自己”听起来是很基本、很简单的事,但在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时,很多人还是难以做到。 前阵子和一位心理咨询师聊天,她提到自己在咨询中发现的一个现象: 最痛苦的并不是“拥有最少”的人,而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她的某个来访者小A,毕业于国内排名前三的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毕业后,她却被焦虑折磨得每晚严重失眠,只能来咨询室寻求帮助。 小A说自己焦虑、痛苦的原因,是一直找不到喜欢的工作: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属于我的位置。” 这句话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羡慕和这个女孩相反的一类人—— TA们早早就明确了自己想做的事,不被他人的声音干扰,心无旁骛地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 这两类人的区别在哪里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区别或许在于 “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