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近日,一系列演员被拐骗事件及多种新型诈骗手段引发关注,敲响反诈警钟。随着年关临近,诈骗分子利用各类机会精心设计骗局。本文总结了多种新型网络诈骗套路,包括利用“退改签”+“共享屏幕”、假冒政府App+“薅羊毛”、盗取语音+好友借钱、伪装短信+“安全控件”、冒充特定身份以及上门维修偷装VOIP设备等手段进行诈骗的案例,并提醒公众增强警惕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防范各类新型诈骗手法。文章还指出,反诈是一项持久战,需要持续加强防范和反诈措施的建设。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多种新型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包括利用共享屏幕、假冒政府App、盗取语音、伪装短信等方式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年关群众出行、购物、交友等机会设计骗局,公众需提高警惕。
关键观点2: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特定身份,如租客、快递员等,进行诈骗。
公众需警惕与陌生人的金融投资讨论,不要随意在对方推荐的网站上投入资金。
关键观点3: 保护个人隐私是防范诈骗的关键。
公众应避免下载陌生App,不要在未经核实的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金融信息。
关键观点4: 反诈是一项持久战。
公众需增强警惕意识,持续加强防范和反诈措施的建设。
文章预览
近日,一演员被拐骗事件引发关注,敲响反诈警钟。随着年关将近,诈骗分子也企图开展年终“收割”,利用群众出行、购物、交友等各类机会精心设计骗局,值得警惕。 “旧瓶装新酒” 网络诈骗套路频出 ——机票“退改签”+“共享屏幕”。 近期,罗先生接到电话称他预订的航班取消了;对方表示,可帮助办理改签并支付航班延误赔偿金,但需要他下载相关软件,按提示操作。这一新型“退改签”骗局中,骗子诱导当事人下载“云服务App”会议软件,实现屏幕共享,其间打开银行App、付款码。一番操作下来,罗先生银行卡内的3万多元余额被转走。 记者了解到,“共享屏幕”已成为诈骗分子新手段,一旦开启此功能,屏幕上显示的银行卡号、密码,以及短信验证码等内容都会同步让对方看到。 ——假冒政府App+“薅羊毛”。 不久前,北京市民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