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胶质母细胞瘤(GBM)的难治性以及针对其的联合靶向治疗方案。研究揭示了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异质性、侵袭性及其对治疗的适应性变化。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武汉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揭示了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在不同脑区域的适应性变化,并提供了双靶点精准治疗策略。该策略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胶质母细胞瘤的难治性源于其细胞的高异质性和高侵袭性。
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异质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在不同状态之间的动态转变,使得这些细胞难以被彻底清除并容易在治疗后复发。高侵袭性则使得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扩散至正常脑组织,形成弥散性浸润,这些浸润细胞在治疗后依然存活并潜伏。
关键观点2: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武汉大学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在不同脑区域的适应性变化。
研究团队通过采集组织样本并结合华大的单核RNA测序和单核ATAC测序技术平台,解析了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开放状态。这些数据的整合分析揭示了胶质母细胞瘤中肿瘤区域和肿瘤周围脑区域肿瘤细胞的显著分子差异。
关键观点3: 联合靶向AP-1和BACH1两种转录因子,能够有效地对抗胶质母细胞瘤的异质性和浸润性。
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同时抑制AP-1和BACH1的活性,可以更有效地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这一发现为未来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已经通过体外和小鼠模型的功能验证实验证实了其有效性。
文章预览
脑胶质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GBM),堪称脑瘤中的“魔王”。它极具侵袭性和致命性,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难以根除,即使手术、放疗、化疗齐上阵,也容易复发,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短短15个月。 胶质母细胞瘤为什么难治?其细胞具有高异质性和高侵袭性,使其难以被彻底清除,并容易在治疗后复发 。其中,异质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在不同状态之间的动态转变,包括神经前体样(NPC-like)、少突胶质细胞前体样(OPC-like)、星形胶质细胞样(AC-like)及间充质样(MES-like)等状态。这些细胞状态不仅在肿瘤内部共存,且具有高度可塑性,能在治疗压力下相互转换,从而促进耐药性的发展。而侵袭性则使得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扩散至正常脑组织,形成弥散性浸润,这些浸润细胞在治疗后依然存活并潜伏,等待适宜条件下引发肿瘤复发。然而,由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