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揭露了部分企业为追求暴利,将本应销毁的残次品翻新后流入市场,涉及卫生用品、食品领域。这些行为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行业乱象包括虚假宣传、三无产品伪装、环氧乙烷消毒造假等。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和品牌,相关部门应加强打击和监管力度。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行业乱象
部分企业为追求暴利,将不合格产品翻新后流入市场,涉及卫生用品和食品领域,对消费者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关键观点2: 虚假宣传与伪装
商家利用消费者信息差,通过虚假宣传和三无产品伪装等手段欺骗消费者。
关键观点3: 消毒造假
一次性卫生用品最重要的消毒步骤被跳过,商家提供虚假的消毒证明和视频,欺骗消费者。
关键观点4: 食品生产问题
部分食品生产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超量添加保水剂,以增加重量和延长保质期,长期摄入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关键观点5: 市场现状与消费者应对
一次性卫生用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和品牌。相关部门应加强打击和监管力度,实施责任人公示制度。
文章预览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李佳琪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选择知名品牌、愿意支付高价、匹配检测报告、展示工厂视频,就能够确保一款食品、用品的品质和安全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一系列触目惊心的行业乱象再度浮出水面。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企业为攫取暴利,竟将本应销毁的残次品“变废为宝”,通过翻新、造假、虚假宣传等手段,让问题产品披上“合格”外衣流入市场,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 虚假宣传的背后,是商家利用消费者信息差,将三无产品层层“伪装”。从卫生用品到食品领域,“严格检测,放心使用”,正在成为一句“笑话”。 垃圾中挑出的“二等品”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通过260元~1400元/吨的价格收购正规纸尿裤、卫生巾生产企业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