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蝗虫的历史背景、分类特点以及繁殖方式。重点提到了中国科学家在蝗虫研究方面的新发现,即散居雌性蝗虫通过释放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来吸引散居和群居雄虫,并保证种群的繁殖。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这一发现的意义,包括对未来人类研究的启示以及防治蝗灾的潜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蝗虫的历史和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蝗虫在中国古代是三大灾害之一,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科学防治,蝗灾得以消弭。目前,我国一直在进行蝗虫防治的研究,并走在世界前沿。
关键观点2: 散居蝗虫与群居蝗虫的区别和特点。
散居蝗虫是夏秋草地里的绿色蚂蚱,以散居形式存在,通体呈绿色,与草丛融为一体。群居蝗虫则相反,身体颜色为褐色和黑色,以群体形式存在,很少单独行动,最终形成蝗灾。
关键观点3: 中国科学家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中国科学家发现散居雌性蝗虫通过释放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来吸引散居和群居雄虫,保证了种群的繁殖。这一发现除了增进对蝗虫繁殖方式的了解外,还为未来人类的某些研究提供思路,并有望用于检测和防治蝗灾。
文章预览
提起蝗虫,现在的小伙伴们可能会有点陌生,或许记忆只停留在小时候草地里捉的蚂蚱,甚至是有些地方的餐桌上。 然而早些年,在我们父辈祖辈生活的时代,人们可谓是谈“蝗”色变,这一点从造字上就可见端倪,“蝗”字为“虫”“皇”组合字,古人在铺天盖地的蝗灾面前无能为力,认为蝗虫是“虫中之皇”,甚至还修建了蝗神庙供奉,祈祷不要发生蝗灾。当时,蝗灾与水灾、旱灾一起成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三大灾害。 站在草叶上的蝗虫。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我国古代先民与蝗虫斗争了几千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科学防治,蝗灾才得以消弭。但是,蝗虫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威胁还是不容小觑,几乎每年,我们都能从新闻上看到蝗虫给世界不同地区带来的严重灾害。 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我国一直都在进行蝗虫防治的研究,这早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