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感情的深度,看回消息的速度? |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11-15 22:07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社交媒体沟通中人们对于消息回复速度的期待和焦虑,指出即时通讯的普及加剧了人们对及时回应的期待,‘秒回’甚至成了‘最高的社交礼仪’。但文章也提醒人们,‘秒回’虽然高效,却可能形成偏执的‘虚拟依赖’,忽略关系的真正内涵。文章呼吁人们应该更关注自我分享与他人回应的‘课题分离’,坦诚沟通,专注自己,并用内心的维度来决定时间尺度。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社交媒体沟通中的焦虑

发完消息后的等待和焦虑,以及对对方态度的解读和期望。

关键观点2: ‘秒回’成为社交礼仪

即时通讯的普及使得人们对及时回应的期待增强,‘秒回’成为了无形的社交礼仪。

关键观点3: ‘秒回’的弊端

过度依赖‘秒回’可能形成偏执的虚拟依赖,忽略关系的真正内涵。

关键观点4: 个体差异和独立性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的回应速度和频率。

关键观点5: 内心的维度决定时间尺度

人们应该更关注内心的维度,而不是回复的速度,来确定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预览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屏幕前的你,不知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发完一条消息,对方却迟迟没有回复,自己在等待中不自觉变得焦虑;又或许,你是那个被等待的人,明明在忙,但因为对方“秒回”的期待,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担心对方觉得自己冷漠。如今,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沟通。有网友调侃:“回消息的速度,就是他对你的态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既然是聊天,就意味着有来有回,否则就容易变成自说自话,一个人的“单口相声”。得不到回应,就像一个“未完成的句号”,无法形成“闭环”,心里就不踏实。不少人甚至还会产生“情绪转嫁”,将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对方或自己的行为上,用他人的回应和反馈来审视、评判自己:“他是不是不在意我?”“我是不是说错了什么话?”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