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独有的建筑——地坑院的保护与改造。地坑院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因建造成本低、冬暖夏凉等特点,曾是黄土高原居民的主要住所。但随着现代化和人口迁移,大量地坑院被荒废。近年来,有人开始意识到其保护价值并进行改造。文章以朱十七与林君翰合作改造朱家地坑院为例,详细介绍了改造过程与细节,包括采用砖砌窑洞、打通窑洞、开天窗、建造多功能花园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地坑院的历史背景、特点、保护现状和其他改造案例。林君翰等建筑师致力于传统建筑的改造与进化,通过设计使传统建筑焕发新生。文章还提及了林君翰的农村建筑研究经历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观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地坑院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地坑院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黄土高原居民的主要住所。因其建造成本低、冬暖夏凉等特点,曾满足了很多居民的生活需求。
关键观点2: 地坑院的保护现状
随着现代化和人口迁移,大量地坑院被荒废。近年来,有人开始意识到其保护价值并进行改造。
关键观点3: 朱家地坑院的改造过程和细节
朱十七与林君翰合作改造朱家地坑院,采用砖砌窑洞、打通窑洞、开天窗、建造多功能花园等方式,使其焕发新生。
关键观点4: 其他地坑院的改造案例
林君翰等建筑师还参与了其他地坑院的改造,致力于传统建筑的改造与进化,通过设计使传统建筑焕发新生。
关键观点5: 林君翰的农村建筑研究经历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观点
林君翰从小在美国长大,但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充满兴趣。他致力于农村建筑的研究与改造,认为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保护,还需要改造和活化。他强调建筑表达生活,希望通过设计反哺生活,将历史与未来连接起来。
文章预览
▲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的地坑院, 有4000多年历史, 因为它具有建造成本低、冬暖夏凉等特点, 许多黄土高原的居民吃喝拉撒睡都在其中, 但因不再满足现代人需求、极端天气等缘故, 已被大量损毁和荒弃。 80年代起,由于不允许新挖地坑院, 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正在渐渐消失。 ▲ 左:三门峡的地坑院群;右:朱家地坑院 在地坑院出生长大的90后女孩朱十七, 在2020年辞去城里工作,回到老家, 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拯救地坑院。 2023年,她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 林君翰、Lidia Ratoi和Olivier Ottevaere合作, 带着上百位学生与当地工人, 对家中的百年地坑院进行了改造, 花费上百万。 传统挖窑洞的方式,改为了砖砌; 窑洞间打通,顶部开了天窗; 庭院中央,用3D打印造了一座多功能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