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向价格的转型过程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央行在货币政策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操作,包括建立充足准备金框架和利率走廊机制等。文章还分析了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型的关键因素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以及在转型过程中的一些风险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过程
美联储在转型过程中实现了从数量型政策目标向价格型政策目标的转变,建立了充足准备金框架和利率走廊机制,高效的价格传导机制是转型成功的前提之一。
关键观点2: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型的关键因素
触发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三大目标间传导效率的下降,最终目标从维护金融稳定转向实现抗通胀、稳就业的“双重使命”。价格转型势在必行,伴随着充足准备金框架的构建和高效价格工具体系的构建。
关键观点3: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维持操作、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匹配是触发转型的关键之一。我国应结合数量和价格工具支持中介目标,在政策利率的调整幅度以及数量工具的投放规模上更加可控。
关键观点4: 风险点
风险包括美联储等海外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超预期,美国流动性波动超预期等。需特别关注相关风险,做好充分的风险管理。
文章预览
文 | 明明 周成华 余经纬 赵诣 这一轮货币政策框架变革过程中,央行为实现数量端中介、操作目标向价格端目标的转型采取较多操作。回顾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向价格的转型过程、影响,我们发现触发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三大目标间传导效率的下降,而转型的过程中伴随充足准备金框架建立,以及利率走廊机制的形成,高效的价格传导机制则是转型成功的前提之一。 ▍ 最终目标从维护金融稳定,到实现抗通胀、稳就业的“双重使命”。 美联储成立于20世纪初的银行大恐慌后,承担“最终借款人”责任,在危急时刻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维护金融稳定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1930年代“大萧条”和通胀高企等经济发展问题后,其最终目标从单一维持金融稳定转向提振就业、稳定物价乃至促进经济增长扩张。1977年至今,美联储将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