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女性养育中的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差异,以及如何重建自身的主体性。文章通过对比两种养育方式的区别和影响,强调了女性拥有主体性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了成年后如何重建自身主体性的方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在养育中的区别
主体思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客体思维则更注重社会期望、传统角色和外在评价来培养孩子。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客体思维强调女性作为附属于男性的客体而存在。
关键观点2: 客体思维养育的负面影响
客体思维养育可能导致女儿缺乏内在动机和自我坚定,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形成虚假自体,对生活失去兴趣。研究发现,缺乏主体性的女性更容易受到性别角色的规训,对自己的形体和性吸引力感到焦虑和不自信。
关键观点3: 如何重建自身的主体性
成年后,可以通过聆听和觉察真实的自我感受、建立个人边界、尝试理解父母的养育动机等方法来重建自身的主体性。此外,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学会拒绝、理解父母的动机等都是重要的方法。
文章预览
距离过年还有一周,有人头疼买年货,有人苦恼抢不到票,还有人,纠结要不要回家,回谁的家... ... 我发现最后一种,是许多女生特别困扰的——她们面临着: 「婚后过年,回婆家还是回娘家」 的艰难选择。 之所以难,是因为不仅婆家理所当然地默认,媳妇跟着儿子回家是天经地义的「既定传统」,甚至连娘家也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坚决反对女儿回自己家过年。 图片来源:小红书 如果深究,这种被亲生父母当作「外人」、「礼物」看待的离谱情况,并非是女生结了婚才出现的,而可能贯穿着她们整个童年。 图片来源:小红书 这使我不禁记起之前一个热点话题叫做: 有的父母不是在为自己养女儿,而是在为别人养儿媳。 很早之前就流行的,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的说法,正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 其实这两句
………………………………